唐·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葳蕤的兰叶遮覆了通往庄园的山间小径,而在这城外庄园中,到处盛开着夭夭桃李。在“风光冉冉东西陌”的醉人春光中,诗人仿佛迷失了自己,尘世间的一切都不愿过问了,连鸟儿呼朋引伴的喧鸣也充耳不闻了。这里,“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可以看作是诗人在大好春光中若痴若迷的写照,但我们何尝不能把它看作是诗人解脱尘嚣之后澄淡闲远的心绪的反映呢?由此,我们很容易想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声马喧”(《饮酒》其五)的诗句。那么“问君何能尔”呢?答曰“心远地自偏”。(同上)这正体现了禅宗的无念法门。
据《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三祖慧能和尚传》记载:“印宗……一日正讲经,风雨猛动,见其幡动。法师问众:‘风动也?幡动也?’一个云风动,一个云幡动,各自相争,就讲主证明,讲主断不得,却请行者(指慧能)断。行者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讲主云:‘是什么物动?’行者云:‘仁者自心动。’从此,印宗避席座位……”可见,风动、幡动,皆是因为心动。而“心动”是因有念,如果涤除了杂念尘虑,自然能够视若无睹,听而不闻。因此六祖慧能说:“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人不计较、不执著于生灭、有无、是非、染净等等尘劳,达到“无念”,便能“自性清净”,尽管见色、听声、闻香、嗅味、觉触、知法,却能“不染万境”。诗人在兰叶滴翠、桃李盛开的春日,之所以能觉“人事静”,而“不觉鸟声喧”,乃正因其“自心不动”,见色闻声而常自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