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命门徒各作一偈呈上,并告诫说若悟“本性般若之智”,便付衣法,“禀为六代”祖师。当时慧能与神秀同为弘忍门徒,神秀是上座讲师,博览佛典,众望归属,众僧以为衣法当授神秀无疑,故皆不敢作偈。神秀亦以为五祖衣法,非己莫属,故作偈题于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见偈后以为尚未“见自本性”,“只到门前”,没有升堂入室,因而要神秀再作一偈,“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其时慧能在寺中还只是一名不识字的舂米沙弥,在作坊里听到一童子口念此偈,“即识大意”,知其“未见性”。慧能一问童子,才知是神秀为衣法传授之事而作此偈。于是慧能也作一偈以“呈自本心”,便是这首传颂千古的《得法偈》。
显然,慧能此偈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而发的。神秀之偈比身为树,视心如镜,表示要勤加拂拭,使心无尘埃。神秀之偈作为一般僧徒的佛法修习口诀还不无意义,所以弘忍谓其偈“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坠落”。但是“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意思是说神秀在偈中表现出来的仅仅只是一个普通习法者的境界,远远没有达到透彻悟解佛法,洞见“本性般若之智”的高度,因而还够不上承传衣钵的资格。
冯友兰先生以为,神秀诗偈所见的只是“个人之心”,而未见“宇宙之心”。所谓的“宇宙之心”,也就是弘忍所说的“自本性”。正因为神秀所见的只是“个人之心”,所以神秀把“身”、“心”、“尘埃”等皆坐实了,未能达到弘忍所要求的“般若之智”的境界。“般若”之智能“空”掉一切,不但“身”空,“心”空,“尘埃”亦空,最后连“空”也被空掉了。这是神秀坐实身、心、尘埃等诸法的思想境界所不可企及的。
禅宗讲般若之智,但同时并不否定“自本性”即佛性真如的存在。所以弘忍要求门徒作偈时还要表现出对“自本性”即佛性真如的领悟,而这一点在神秀的偈语中更是根本没有涉及,因而弘忍说他尚未见“自本性”。冯友兰先生说神秀此偈未见“宇宙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看慧能这首偈,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显而易见,这里慧能不但“空”掉了“树”,也“空”掉了“心”和“尘埃”,表现出对大乘“般若”之智精到深透的理解和恰切灵通的运用,比之神秀的不能灵透通脱的“空”察现实,显然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而且“佛性常清净”一句,表现出慧能对“自本性”即佛性真如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佛家追求的终极目的,就是涅槃永恒之境,这种境界中的真如佛性,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常乐我静,所以慧能说“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可见慧能此偈,既“空”掉了现实的一切诸法,又见到了“自本性”即佛性真如,这种境界,是神秀所不能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弘忍一见慧能的这首偈语,便肯定了此偈的“大意”之善与美。为了怕人得知,弘忍勉强对众人说:“此亦未得了。”但是夜至三更,弘忍却唤慧能至堂内,秘密为其说《金刚经》,传授法要,付与衣钵,并认可说:“汝为六代祖。”
慧能得衣法之后,去岭南一带传扬佛法长达四十多年,使达摩至弘忍的禅宗大为兴盛起来。中晚唐以后,中国佛教的其它宗派差不多相继消亡,而禅宗的门庭却日益兴旺,丛林遍及中华大地,还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地,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同意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