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能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此偈是禅宗六祖慧能说给信州智常禅师的。智常曾去洪州(今江西南昌)白峰山礼大通和尚,大通示“见性成佛”之意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正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智常闻言,心中疑惑不定,就前去礼拜六祖慧能,请决狐疑。慧能听了这番话后说:“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因以此偈示智常,智常闻此偈后心中豁然明了。
实际上这个偈语,不过只是《坛经》中“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同义语。冯友兰先生说,慧能的“无念”、“无相”、“无住”,实际只是一个“无念”。可见“无念”,是禅家最重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慧能此偈即是对“无念”的又一说明。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大通和尚要智常心似虚空,“了无一物可见”,“了无一物可知”,以为这便是“正知”、“正见”。慧能觉得大通说得还不到家,“犹存见知”。慧能以为,不仅眼睛一物不见,重要而难能之处在于心中也应不存“无见”之念;若是只修炼到眼睛不见一物,心中却存有“无见”之念,这同样是心有所念,远没有达到“无念”的境界,同样不能“见性成佛”。因此慧能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同理,心不知一法,但心中若有“空知”之念,同样是心有所知,而远没达到无知无念的境界,同样不能“见性成佛”。故而慧能又说“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正因为“无见”、“空知”等念,连同“法”即万事万物都在排除之列,所以慧能说“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意思是说以上所说的“无见”与“空知”之类的念头,即便在心中短暂出现,也是错的,是不曾理解什么是达到真如的般若之智。这样便自然产生了偈语的最后二句:“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一念自知非”,当然包括心中的“无见”、“空知”之类的念头在内,自心都不应产生,应尽皆除掉。假若真的修习到了这一地步,那么自己心中的“灵光”便会经常显现出来,也即已经“见性成佛”了。
由这首偈语可知,禅宗也是讲究般若之智的。般若的基本思想是诸法性空说,不仅“法空”,“我空”,连思想中“空”的观念,最后也应彻底地“空”掉,即所谓的“空空”。这也就是慧能所说的“于念而离念”,“念念不住”。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真正修到了“见性成佛”的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