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神秀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禅宗自五祖弘忍之下,分南北二宗,南宗称顿悟,北宗渐悟。北宗的创始人就是神秀大师。神秀虽未得弘忍衣钵,失去了传法作祖的地位,但神秀毕竟是弘忍门下的高徒,“博综多闻”,名传遐迩,加之弘忍灭度后,虽得衣钵传授的慧能因势力弱小,南奔岭外,潜伏不闻,所以神秀在社会上名噪一时。武则天曾召神秀至都下,供养于内道场,特加钦礼。王公士庶,皆望风而拜。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宰相张说亲执弟子之礼,问以法要。神秀这首偈语,就是其以法示众的偈语。
从这首偈语可以看出,神秀作为弘忍的高徒,他与慧能之争只在见性成佛的迟速上,即所谓的“顿悟”与“渐悟”,而在“即心是佛”的根本观点上,两人原无不同。据《景德传灯录》所记,达摩自称禅宗为“佛心宗”,二祖慧可也说“是心是佛”。慧能也认为“见自本性”便可成佛。神秀此偈,也表现了这一根本观点。“一切佛法,自心本有”。“佛法”,这里指佛的法性,也就是“佛性”。“自心本有”,也就是二祖慧可所说的“是心是佛”,慧能说的“见性成佛”。可见在佛性本有,直向心求这一点上,神秀与慧能是一致的。他们毕竟同为禅门的宗派。所以禅宗南北二派,不在于教旨上的区别,而在于教法上的不同。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舍父逃走”,是用《法华经·信解品》的典故,说是一位巨富之子,因年幼无知,舍父出逃,历尽艰辛,后回父所,见其父财力极大,恐不为父所容,因又逃至它乡,乐出苦力以为生。最后在其父的劝诱下,终于回到家中,父子欢洽相处,舍父外逃的穷子,也因而得到了一笔巨额财富。神秀这里运用这一典故,贴切形象,从反面说明了佛性就在众生心中,不可外求。若以为心外别有一个佛性存在,将心外求,那就好像舍父外逃,以求财富的穷子一样,一无所获。神秀此偈的后二句,与前二句相辅相成,前二句为正面说理,后二句则从反面补足前二句的意思,使所说的“即心即佛”之理,更加充分有力。而典故的恰当运用,也增加了说服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