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唐·王维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悉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

胡生但高枕,寂寞与谁邻。

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

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

这本是一首写给友人的慰病之作,实际上却通过讲疾苦的产生,演说佛理禅趣,是典型的谈禅诗。

“一兴”四句言无执于生死。禅宗主张“无生”,无生即无灭,疾病之苦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开篇便言,人产生生命短促的悲哀,是因了心中存着生的意念。如果从“无生”的角度尽观世界,结论便是“空无我人”。无我无人,痛苦何现?人的痛苦来自不识世界虚幻之真谛,执著我念,故坠苦渊。正如《华严经》所言:“此中无少物,但有假名字,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碍有”四句:言无执于“有”“空”。禅宗强调破除“法执”、“我执”,说世界万有固属虚幻,说一切皆空亦是妄见,只有不空不有,亦空亦有,才是中道之义,鸠摩罗什《维摩诘经书注》云:“佛法有二种。一者有,二者空。若常在有,则累于想着。若常在空。则舍于善本。若空有迭用,则不设二过,犹日月代明,万物以成。”因此,不执于“空”、“有”,方能心无所系,无宾主之分,无虚实之见,无生死之忧。

“因爱”四句:言贫病诸苦源自对境起心。如果没有爱怜体恤自己的思想,又怎么会感受到疾病的痛苦。如《维摩诘经》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如果没有贪欲,又怎么会生出贫穷的概念。尤如《坛经》所言:“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实则宇宙万物不过是四大暂时聚合的假象,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更没有一个真真实实的“我”在,世间一切成坏无常,虚幻不实,如浮云倏忽来去。

“四达”四句:言无“有”便无“忧”。如果不妄想尘世的一切实有,而把它看作一个假名,一个浮影,无念无思,不痴不爱,不执不著,衣食住行怎能驱遣你的思想,世间万象怎能沾染你的心房。你将会无忧无虑,轻盈飘逸、寂寞、孤独、苍凉、哀伤……诸种情绪从此退出你的生命,留给你一间无比欢愉的殿堂。

战胜四句:言无差别之念便无生死病痛之哀。如果战胜了一切尘俗之念,达到无欲无望,对境不起心的“空灵”境界,那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差别,没有生死,没有荣辱,没有贫富,没有贵贱,没有成坏,没有苦乐。心宇无量,无病痛之忧,无孤寂之侵,生活微笑着向你走来。

总之,这首诗通过阐述疾病的因果关系,把人因肌体组织或因器官的损坏,病菌的侵入而产生疾病的客观现象,看成是心理作用,如《坛经》所言:“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坛经·顿渐第八》载:“时有风以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诗所蕴即是这种“心外无物”的禅理,表现了作者对万事万物,对世间忧喜苦乐的深沉体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