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思想觉悟即禅悟的一个过程。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很像僧徒坐禅静修冥想。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无常,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

前两联写沉思、悲哀的神情和意境,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这是诗人感悟的基础。在一个更深人寂的秋雨之夜,诗人独自坐在空堂之上,静心默想,这就如同佛僧坐禅,但诗人却是陷入了人生无常的悲哀之中:诗人注意到自己业已斑白的双鬓,不禁产生老冉冉而将至矣的哀叹。而其时已近二更,时光正在一点点流逝,人们却无计挽留,而自己亦正一日日地在这岁月的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死亡。这是多么冷酷的现实!此时此刻,处在莫可奈何的深沉惆怅中的诗人,又想到在这凄凄的秋雨之夜,那成熟的山果也要凋落了,而灯下草野中的秋虫正在幽然鸣叫,好像也在哀怨着旋即消逝的生命的短促。在对有知的人与无知的草木昆虫的感慨中,诗人觉悟了。后两联即写这个觉悟。诗人感悟到自然万物有生必有灭的规律,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无法更改的。道家宣扬的所谓炼丹服药以求长生的神仙方术,根本是虚妄的无稽之谈。只有笃信佛教,才能从根本上解除人生苦恼。

佛教的基本理论即对于人生痛苦的解脱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它认为,生活在三界六道轮回中的众生,要在迁流不息的轮回中忍受着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的煎熬。但人们只要按照佛教的正道来修行,破除我执法执,用戒、定、慧“三学”来破除造成人生烦恼的贪、嗔、痴“三毒”,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从心灵中彻底清除七情六欲,泯灭尘世的一切功利欲望,就能达到涅槃(圆寂)的境界,是谓“无生”。达到这一境界,就能够不生不死,常乐我净,超脱轮回,永离苦海,从人世间的此岸世界到达圆满而寂静的佛教的彼岸世界。无疑,这一宣传给了生活在苦难中的众生以极大的希望。同时,佛教还强调佛法平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论有情之物还是无情之物都具有同一真如本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觉悟,“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坛经》敦煌本)。不仅一悟即成佛,且成佛没有数量限制,可以像恒河的沙粒一样多。这无疑又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道教宣传的通过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与佛教的这些理论相比,则显得渺茫难求、虚妄不实了。诗人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之后,终于觉悟到这一点:“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诗人正是从彻底摆脱人生苦难的意义上去肯定佛教、皈依佛教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