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唐·刘长卿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自诩为“五言长城”的中唐诗人刘长卿,一生留下了上百篇描摹山水的佳作。这首《喜鲍禅师自龙山至》是一篇颇有禅趣的山水诗。作品采用静动相映的艺术手法,通过春山夜景的描写,开示一条佛存万法,随遇皆道,触处可悟的参禅之理。

“故居何日下”,首句紧扣诗题,透出对僧友到来的喜悦之情,意即僧人何日自龙山而来。二句以景入笔,点出节物时令,“春草欲芊芊”,正是百物吐艳争芳,春草染绿的季节。颔、颈两联具体描写春山夜景。三、四句纯写景,月亮悬挂天宇,清光透照山林,言其静;哗哗的山泉从石上流淌,言其动。这里的动,并非纯粹的动,而是静中之动,正因其潺潺的流水声方显出春山夜景的寂静、空孤。一动一静,从中透现出自然界的无限生机与情趣。五、六两句笔法略同三、四句,但意蕴有别。“猿声知后夜”点出了动态的声响,为山中夜景又添情趣,且暗含时间的推移。“花发见流年”描写山花的任性开放,言其静态之美,而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又道出了时光的推移韶光的易逝,是景语、也是情语。尾联承上自然景物的描写水到渠成,以禅语了悟参禅之道:悟道不难,随处可见,只要无心,禅即显现。

中间四句直写山中的物候景物,点出所见所闻,极富有禅味。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论山间明月,还是石上流泉,无论是深夜猿鸣,还是花开花落,都是随性而发,在禅人眼中,都是佛性的显现,是自性的生发,因此也都是道之所在。参禅之人,无须青灯黄卷,潜修苦寻,只要以虚空之心对待万物,即可见道成佛,归入上乘。

禅宗认为:佛在万法。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物都与般若有关,般若在行、住、坐、卧当中,般若在风花雪月当中。正如《五灯会元》卷三慧海所说:“应物现形。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喜鲍禅师自龙山至》一诗正是这一禅理的具体印证。春山夜景皆为佛性,作者无心会禅,随遇即见,而自得禅境之高妙,恰如李翱诗句所写的:“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赠药山高僧惟俨》)真可谓无心到处禅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