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真谛寺禅师


唐·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这首诗作年无考,旧注家一般认为是夔州时期的作品。关于他拜谒的禅师是谁?真谛寺又在何处?年代茫茫,也都无从得知了。

在我们的心中,杜甫似乎永远是一个忧国忧民、温柔敦厚的儒者,一副瘦小枯槁、心事重重的长者面孔,永远与学佛求道、旷放洒脱无关。但读一读他的诗集,却不尽然,在《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中,赠酬释老、进谒道观的诗有三四十首之多,这使我们愕然。但如果联系到杜甫生活在释老横流,学佛求道蔚成风气的唐代,我们的怀疑就烟消云散了。时代给每个人都打上了印痕,连诗圣也自不免。他年轻时写的《游龙门奉先寺》中,有“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之句,似乎于虚无寂灭之道有所领悟;他的《奉先咏怀》中,也说过“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之类的话。但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既无隐居学法的条件,又忙于忧国忧民,无暇顾及。所以,当他逃到西南,环境稍稍安定之后,虚无寂灭的出世思想又有了苗头。

前边半首写到达山寺后所见的景色。一个冬日的早晨,瑞雪过后,天刚刚放晴。兴致勃勃的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迤逦走来,绕过重重叠叠的山峰,终于到达了真谛寺。兰若,就是佛寺。这座佛寺不仅坐落在万山深处,且又在高峻的峰顶,举目而望,万千气象,尽收眼底,使人顿有心旷神怡、身世两忘之感。颔联则用工整贴切的语言细写山间景色。潺潺的细流好像凝固在远处的山岩上,一动不动;洁白的初雪落满了高大的松树,在阳光照射下,如一把把盛开的阳伞。泉用“冻”字,点明季节;雪用“晴”字,点明天气。故黄生有“景中见时”之评,以为与王右丞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妙。以“细”字写石,以“长”字写松,以依、落作动词,都细致稳妥,诗圣的语言已炼到句无剩字、炉火纯青的地步。

后半首写进谒之意。“问法”句中的“妄”字,《全唐诗》作“忘”,这是一个很有关系的字。如作“看诗忘”,则主语应是禅师,诗人问以佛法大义,而禅师终日沉浸于诗中,竟自忘却了。这里我们姑依旧注。看完山景之后,才想到此来的本意,于是拜见禅师,殷勤相问,禅师也以空无涅槃之道、修行灭罪之法谆谆诱导,使诗人竟有茅塞顿开之感。自己终日诗酒放浪,狂歌痛饮,真是愚妄之至。杜甫曾把作诗当作事业来对待,“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总算醒悟了,连人生都是一场大梦,希图以诗留名更是梦中之梦了。他饮酒的名声虽没有李白大,但也曾有过“酒债寻常行处有”之句,今以四观之法静观身心,更觉借酒浇愁之迷妄。从今而后,诗是懒得去读了,酒也鼓不起自己的兴致了。如此看来,我们的诗圣真被禅师的一番话打动了。

但且看尾联,“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杜甫毕竟是杜甫,依旧那么忠厚质朴,平日最嗜之诗酒可以抛弃,但人伦亲情却是无论如何难以割舍的。于是,只好卜宅于山寺之旁,聊慰渴求之心了。据说南朝时周顒就曾于钟山西丘隐舍中居住,终日长斋,虽有妻子,而静心向佛。杜甫此举也算是有例在先了。

这首诗描写了真谛寺周围的山间景色,表现了自己对佛法的皈依之心。写景细致工切,对佛理的体悟也能结合自己实际,写得颇为真切可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