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皎然
至道无机但杳冥,孤灯寒竹自青荧。
不知何处小乘客,一夜风来闻诵经。
这首诗蕴含的是“即性即佛”“顿悟成佛”的禅理。
首句言没有悟的契机就不可能有悟,没有悟,佛永远遥远渺茫。六祖慧能认为,佛性是人人本来俱有的,也就是说,禅的真理是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的,但由于自身的心眼关闭着,滋生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故不能认识。因此,应当自求“心的开悟”。而悟是“真我”的觉醒,是经验的结晶,当你体验了足够的人生,心理逐步成熟,某一契机,便能激发你抵达悟的境界。禅宗的许多经典都记载着各种激发悟的契机。如《碧岩录》载:有一位僧人多年集中心智参《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句子,不得了悟。一次外出行脚,不小心给石头绊倒,脚指甲顿时弄坏了,他痛得直跳,忽然,他豁然大悟了,痛是什么?“它就是无”“无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无”不是没有,而是虚无。如果不生心立念,一切皆空,不就立意俱无吗?由此可见,悟的一切原因都在心里,如果心的状态进入结果的季节,即便像鸟的飞翔,铃儿的响声,水的流淌等平凡的事情都会成为悟的机缘,带你步上道的至极。
二句承上写悟后的境界。当“悟”这一智慧而深刻的世界展开后,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日常生活中极其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流溢出无限的妙谛。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举手举足,长在道场。”因此,孤灯寒竹无不闪烁着佛光禅影了。
末二句是说那些未参透禅之至理的人,只知耽于日吟佛经,夜诵佛理。流露出作者对一味向外求道,坐禅诵经,枉受辛苦的小乘者的惋惜。禅宗主张“即性即佛”,“见性成佛”。成佛只能靠自我的觉醒,“自性自度”,不应当有知识的说明,也不应当有任何示范,从外部引来的知识,不是真正自己的东西,只能说是借来的翅膀。如果不悟此理,一切念诵和谈论经文的行为都是徒劳无益。所以当六祖慧能听说北宗禅的禅师们教学生“住心静观,长坐不卧”时,便认为这是一种病态,根本不是什么禅道。并为此作一首偈:“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为何立功课?”(《坛经》)皎然诗同此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