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


唐·皎然

万法出无门,纷纷使智昏。

徒称谁氏子,独立天地元。

实际且何有,物先安可存。

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

这首诗直接阐述禅理,为众生指出破除执心、去愚求真、觉悟本源的法门。

大彻大悟的层次绝非轻易可以进入,在参禅过程中,有时会洞达清醒,有时又朦胧迷失;有时有出人意料的柳暗花明,有时又滞累重重使人举步无措。就是将达彼岸世界时,也会突然生出几许的混乱。灵犀可通的一线在哪里呢?诗中说:“万法出无门。”无门,指佛心。据《宗镜录》五十七:“楞枷经云:一切诸度门,佛心为第一。又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而佛心,只是平常心而已,因为在佛眼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梵网经》)也就皆有可透彻的佛心。“徒称谁氏子,独立天地元”两句,使人想起释迦牟尼才生下,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自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见《五灯会元·卷一·七佛》)这并不是狂妄,而是对世间万物具有的同一的灵性和神髓的肯定。可惜,“纷纷使智昏”,人们的本来面目被种种妄念扰乱、蒙蔽,看不透“实际且何有”,丧失了辨别现象、判定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犹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吹,日不能现。”(《坛经》)吹散大云的风——总该万有的事理是否存在呢?

于是作者说:“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这不仅是对世俗欲念、妄念的否定。此处的念,甚至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念活动。崇信曾请天皇悟禅师指示心要,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崇信说:“何处指示?”禅师说:“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崇信低头良久。师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五灯会元·卷七·天皇悟禅师法嗣》)可以说,禅所走的路,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其思维方式,以直觉为特征,以空灵澄澈的“本心”体验为中心,尘劳妄念固然染污本性,而羼入种种逻辑的思索计较则是刻舟求剑式的求悟。不动念,则可回归根本清净法界,以智慧观照,照出湛然常寂的本原自心,内外明彻。

王维也曾写道:“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恰可以和这首《禅诗》互为注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