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五首(其三)


唐·皎然

隐心不隐迹,却欲住人寰。

欠树移春树,无山看画山。

居喧我未错,真意在其间。

这首诗写出了真正领悟禅旨之后,“定者对境无心”(大慧《顿悟入道要门论》)的境界。

人寰,本是喧闹、矛盾、纷扰、纠葛、痛苦之所在,佛门所要破除的“三毒”,灭却的“邪心”,斩断的“六欲”,都产生在这里。而僧人皎然却以之为修行的地方,他所说的“隐心不隐迹”,实际上已把握了禅家心性观的要旨。禅宗以人人具有的净心为佛性,万法已在自心,因此成佛不需外求,执著于外境即是自设障碍。因此玄觉禅师说:“若知物我冥一,彼此无非道场,复何徇喧杂于人间,散寂寞于山谷?”(《禅宗永嘉集·劝友人书第九》)禅体现于生活当中,应把现实生活作为修行的道场,只要自净自定,则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尘劳妄念何尝不是自寻烦恼?悟得这一禅理,才能在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中,达到内心的愉悦自足。无树可赏,栽来一棵即是;山不能移,不妨观画山以自飨,这是一种不忘人生又超乎人生的可贵境界,不强求,则心境一如。

曾有僧问普明禅师:“如何是佛性?”普明说:“汝无佛性。”问者不服:“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学人为何却无?”禅师说:“为汝向外求。”(《五灯会元·卷七·雪峰存禅师法嗣》)王维在《能禅师碑并序》中说:“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人性本净,然而在自身的发展中,真如被纷纭的人类原则所覆盖,直指本心中原始的真实,则可做到“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坛经》)也就是说,错不在居喧,而在本性的迷失。“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坛经》)在大千世界中生活,又能以智慧获得内心的平衡,不以尘寰为桎梏,即是贴近了“真意”。

这首诗提醒我们:把“禅”与“逃避”混为一谈,实在是对禅的误解。解脱不能自现实生活之外寻求,所谓“悟”的哲理机趣中离不开现实的体验。“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杜荀鹤《题于夏日悟空上人寺院》)困扰着自己的需要逃离的纠葛,实是我们自造的罗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