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壁卢九想图


唐·包佶

一世荣枯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

这是一首了悟虚无真谛的禅理诗。短短四句,却为惊愚醒世之言。

诗一开始就警说世人,阐述自己对人生现象和奥秘的总看法。人生的失意与得志,悲哀与欢乐都是一样的,无论怎样,人的存在就是受苦。不仅人如此,所有众生的生命、生存皆是这样,一切皆苦。苦的涵义,主要不是专指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逼迫恼忧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变迁不息的,无常的,广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众生不能自我主宰,为无常的患累所逼迫而不能自主,因此,只有痛苦性,没有安乐性。人生的过程就是连续产生种种痛苦的过程。人间世界是火宅,是无边苦海。芸芸众生,囚陷于这熊熊火宅之中,倍受煎熬;沉沦在茫茫苦海中,受尽苦难。人生的这种苦难又是自己造因,自己受果。人生现象的真正原动力和人生痛苦的总根源是“无明”,即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能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就能灭尽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直至没有老死,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自性,一切痛苦也就不存在了。这也就进入了所谓的超脱生死,获得解脱的涅槃境界,才是自由人,才是真解脱。因此,世俗认识的转变,愚痴无明的克服,贪爱的断绝,始终被认为是一切众生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超尘脱俗,离开红尘滚滚的大千世界,就只有皈依佛门,弃恶从善,虔诚修持,而修持的主要方法是禅定。大小乘佛教都认为禅定是获得确定的认识、作出确定的判断、根治迷惑和烦恼、成就各种功德的心理条件和修养方法。是走向“解脱”之路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桥梁。诗的最后两句正是这样向人们作出的真诚奉劝: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定”即禅定,它是通过特定系列的思维方式,引导众生把全部注意力严格地固定在佛教的信仰上,止息妄念,专心一境,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夜深鸟鹊争斗的吵嚷之地,真僧修行禅定却不受搅扰,神往物外,心外无物。对外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超越无所有处的观想而进入任何观想都不存在的绝对寂静状态。不思善、不思恶,不思好、不思坏,不思长短方圆,不思生死解脱,不思天上人间,像这样的超越于一切对立、矛盾,达到空荡、磊落的心境,没有贪欲、追求和执著,自由、活泼,远离教条,这正是得到解脱的“般若”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