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衡岳隐禅师


唐·李端

旧住衡州寺,随缘偶北来。

夜禅山雪下,朝汲竹门开。

半偈传初尽,群生意未回。

唯当与樵者,杖锡入天台。

中唐之世,时乱方殷,一时文人多沈顿下僚,抑郁不伸,懊恼伤感之余,自不免以山水林泉相慰藉。其时,禅宗方兴,其高蹈远世之旨,正与文人心理相投,所以中唐许多诗人颇多向禅之作。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自然难免时风薰染,而且,诗中的禅趣颇浓。据本传记载,李端一生曾数次隐居山林,始隐庐山,后隐终南,最后归隐衡山。从内容上看,这首赠禅师的作品或作于隐居终南山期间。

首联先从禅师的行踪写起。禅师本住于衡岳山寺中,如今由于某种原因,随缘北行,来到终南山,在此小留。所谓随缘,是佛家的常用语。外物的种种作用为缘,人以无心应之的作为即为随缘。世事本来无定,人生亦无须拘执,当留则留,当行则行,只要不迷失本性,则何往而非禅。“偶北来”正说明应缘而起的随意自然。

颔联两句,转写禅师在山中生活的情景。深夜的山中,万籁俱寂,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只有禅师寄居的禅房里透出一点昏黄的灯光,给漆黑的冬夜带来了一点亮色,一丝暖意。禅师端坐灯前,一动不动,世情尘事,并皆忘怀。只有禅心一点,平静绵邈。早上,天刚蒙蒙亮,山中雾霭缭绕,空气寒冷又异常清新。禅师已早早起来,打开竹门,拎着取水用具,沿着曲折的山路走向山中的碧溪。十才子最善写山水风景,这两句诗就把禅僧生活与山林景色结合起来,一暮一朝,没有刻意地渲染,但场景和画面却颇为鲜明,有力地表现了禅师清寂高洁的品性。

颈联则写禅师的彻底觉悟和众生的执迷不悟。佛教以启迪众生为目的,但众生芸芸,能度与否,得度与否,恐怕也在机缘,而有机缘的人总是少数。禅师早已大彻大悟,且常以广度众生为己任,但半偈传心已尽,而众生愚盲,皆执迷于纷纭变幻的现象世界,挣扎于茫茫苦海中不愿回头。两相对比,愈显禅师之难能可贵。

尾联乘势转出。开导众生而众生不悟,这在别人也许是件苦恼的事,好在禅师已是悟道之人,古井无波,不受纤尘。有缘的终有缘,无缘的亦难求,既然愚意难回,又何必执著呢?还是和山中的樵夫一起,共赴佛门胜地天台山,在佛国的净土中无忧无虑地逍遥一生吧。遥承首联,指明禅师的去向,首尾圆合,巧妙自然。

这是一首应酬之作,为了扣住人物的身份,不免掺杂些佛教的色彩,但说理不深反而影响到诗的形象性。特别是后半首,诗味较淡,形象性也较差。但总的说起来,整个作品还算完整,也约略可以见到十才子清新秀丽的作风,颔联的两句描写尤其突出,在这首诗中,要算最有光彩的地方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