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这是一首酬答、赠给一位僧人的诗。唐朝佛学兴盛,多有诗僧,而诗僧之诗不离禅。这位僧人的原诗未见记载,想必也是极有禅味的,因为刘商的唱和,所说的就是原诗的禅境,所解的正是原诗的禅意。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前二句直接写僧人原诗的意境之空灵。禅宗认为,“空”、“无”乃宇宙之本质,真如佛性之所在,禅宗六祖慧能那首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描述的,就是这一最高境界。以“虚空”之境喻僧人原诗,是赞扬原诗之妙及原诗作者的禅学造诣。“琉璃”,系一种有色的半透明的矿石。诗毕竟是以有形的语言文字为载体,写无形之境却用的是有形之词,那些精美的词语,在虚空无处所的境界中,明明灭灭,恍恍惚惚,似多彩的琉璃在闪烁。“仿佛”一词的使用,更显其神妙,莫测高远。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后二句深入写作者自己对原诗以至对禅学奥义的体验与领悟。采用了一个设问句,却又不给予正面的回答,一问一答,颇有禅宗“机锋”的意趣。在禅学典籍中,有诸多的“机锋”、“公案”,作为传授教义的样板,其基本特征是:答非所问,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因为禅意是不受理性的语言束缚的,所以只有用以心传心,意会心解的方式表达,方可得其道妙,才算禅悟。诗意是可解的,而禅心只能靠“悟”,一旦执著并滞留于解析诗歌语言的原意,便会失却了禅心,失却了佛的真谛。所以必得“禅心过诗”,诗乃禅诗,而真正的禅意却又在诗外。至此二句,作者已越过了对僧人原诗的评析,进而创造了自身诗的境界。
刘商的这首诗,虽只二十字,亦无艰涩难解之词,却是品味高远,内藏机锋,饶有禅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