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其一
世间生老病相随,此事心中久自知。
今日行年将七十,犹须惭愧病来迟。
其二
方寸成灰鬓作丝,假如强健亦何为。
家无忧累身无事,正是安闲好病时。
其三
李君墓上松应拱,元相池头竹尽枯。
多幸乐天今始病,不知合要苦治无。
其四
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
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
其五
交亲不要苦相忧,亦拟时时强出游。
但有心情何用脚,陆乘肩舆水乘舟。
早年的白居易不信佛道,但自江州之贬后,深知仕途艰险,于是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借旷达乐天以自遣,转而炼丹服食,继而皈依佛教。正如他在《赠杓植》诗中所说:“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病中五绝句》是白居易晚年之作。表面写诗人病中所感,实则喻作者参禅悟道的心境。
诗的前三绝,写人生无常,只有抛却人间苦痛烦恼,世间万生万相,才能获得超然永恒。生老病死是人世间的自然法则。在凡夫俗子眼中,这一切无一不是痛苦,他们终日在八苦中过着执著、迷失的生活而难以自拔。特别是“痛苦”,尤其让芸芸众生无法忍受。然而,对于参禅悟道之人,人间万法,世间万相,皆由妄念所生,都是虚幻不实的。只要排除妄心,不起一念,不为世相所累,就可达到没有牵挂、没有悲欢,没有分别,解脱自在的佛禅心境。所谓“家无忧累身无事,正是安闲好病时”。遗憾的是,诗人年近七十,方才离尘合道,悟入空门,难怪“犹须惭愧病来迟”了。
诗的后两绝,写由随缘任运而达到的超然解脱、广大自在的般若境界。“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这里已无昔日“江州司马”对世事的慨叹和对人生的无奈。有的只是任运自然、洒脱安详的神态。诗人并未因身染疾患而悲伤,而是来之不拒,处之淡然。随遇而安,触处可悟。所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达到了“定慧圆明不滞空”的境界。正因为诗人具备了空灵广大、自在安详的心境,才能装大千世界于胸中,证入海阔天空、鸢飞鱼跃的自由、解脱境界。正所谓“但有心情何用脚,陆乘肩舆水乘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