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白居易的《读禅经》是一首深得禅宗“不二法门”真髓的诗作。直接以理语入诗,颇似“偈颂”。
禅是不思议的“不二法门”。所谓“不二法门”,简单地讲是不生分别,不加取舍。其真实法就是“不思议”,亦即放下妄心,不起一念。禅宗认为:“起心即妄,动念即乖”,才有分别,已背本真,“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禅宗主张色空不二。万生万物都是由空里来,又融归到空的母体中去的。而人心原本是无相、无住、无念的,只是由于横生分别取舍,才现出森罗万象。倘若追逐假相迷途而不知返,也就丧失了禅“无相”“无性”的宗旨。知此,就会明白“有”与“无”也并非二事,有从无来,无因有显。因而,当一念要排遣“有”时,便因执著“有”,而被“有”的谬执所汩没;当一念追求“无”时,“无”已成了空洞的概念而不再是“无”了。所以,若不能证入不二法门,执著两边的任何一边,都是徒劳无功的。所谓“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禅是不立文字的。一切言说,皆离性相。而要开启人的觉性,又需要一把钥匙,这就是“方便”。诸如语言三昧,文字三昧等。众生往往因苦读佛学经典,聆听大师说法,而至茅塞顿开,圆证佛性。虽然如此,这里语言文字毕竟只是用来开启智慧的“钥匙”和攀登真如境地的“阶梯”,并非“佛性”本体。因而,如果执著于表面的“言说”,而忽略了自己的“本心”,无异于舍本求末,终将误入歧途。只有做到“言下忘言”,方能了悟虚无真谛。正是“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禅是“一亦不立”的不二法门。倘若守一,则有其余,一也就变成了“非一”所谓心法不二。因而参禅之人连禅的概念也不许萌生,如此才能与禅相应。一切妄念犹如虚幻中的花朵,日光里的尘埃,只能障人法眼,破坏原本圆满的心态。诗中所谓“如”就是真如,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禅,指静。因而,只有当破除所有取舍、边见,非动非静,动静混然为一的时候,心地才能如空花影落,阳焰波澄,与法的宗旨相应相合。如此就能够摆脱相对,契入不二,得大自在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