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施肩吾
世事知难了,应须问苦空。
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
这是一首表明作者参禅态度的五言短诗。作者观花后游寺,偶有所感,陈于笔端,就其文学性来说,算不上诗作之上乘,但其所述之理,却颇有一定见地。
作者并非渗透因果,超凡脱俗的方外高士,在他尚未大彻大悟、达到清虚圆寂的境界之前,他还不能摆脱尘俗中丝丝缕缕的牵连,只能以“槛外人”的姿态和口吻,对高深莫测的禅理终极境界,一方面心神向往而精思苦求,一方面又因其道远难致而暗发感慨。因此他说:“世事知难了,应须问苦空。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
“世事知难了”,作者在参禅求道的精神历程中,倍感斩断尘缘、超然物外的艰难,深知要真正透悟禅宗要义的真谛绝不能一蹴而就。事实上尘缘难割、佛门难入并不止困扰了作者一人:《红楼梦》里《好了歌》即写明了劳劳尘境中的芸芸众生虽对“神仙”歆羡不已却终为功名利禄、世俗亲情所困;又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更点出了“世事难了”。又有多少虔诚恭敬的人一辈子青灯古佛、坐穿蒲团,却终不能明心见性成圣成佛。二祖神光为求达摩祖师衣钵而“立雪断臂”的禅家公案,也足以说明要得到禅道真如,必须有与尘世彻底决裂的决心。
“应须问苦空”是作者表白他感悟到的参禅之道的话,那就是在“苦”和“空”中精勤修持。佛门有“苦、集、灭、道”四谛之说,意为人生世界一切皆苦,众生无知而以苦为乐,只有彻底灭去苦因苦果,才能达到升华人生的境地;又说“四大皆空”,即指世界万物一切都是虚空飘渺,只有求证自性本体的究竟才能达到对宇宙人生真谛的彻悟。当然作者毕竟不是“苦行僧”类的佛门中人,还没有了却世事,进入苦空,所以他下面说:
“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梵王宫”这里借指作者所游的慈恩寺。争奇斗妍、斑斓绚目的花团锦簇之景和清静幽寂的兹恩寺显然相去万里。作者刚刚赏花完毕,为艳丽的花丛所触动扰乱的心绪还未平静,来到这充溢着虚寂空灵色彩的禅房古木之中,他感到很不适宜,所以用了一个“羞”字。实际上“看花眼”可以理解为作者尚未超脱世俗的凡心,用这种杂念萦绕的凡心去参悟禅理,终究得不到正果。作者兴许把自己和寺院中潜心求佛、目空一切的僧徒们相比较,自愧弗如,所以发出了“世事知难了”的感叹,悟出了“应须问苦空”的道理。
既知“世事难了”,便须“问苦空”,这是作者的参禅态度。这首诗直接阐述了对参禅之道的见解,虽是作者一时之感,却还颇具妙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