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不疑上人


唐·姚合

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

姚合与诗僧贾岛有“姚贾”之称,这不仅因为他们的诗歌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诗歌内容方面也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而两人皆有一些关涉佛教内容的诗篇,便是其内容共通的地方之一。姚合的这首《寄不疑上人》,即是一首佛教内容的诗篇。

这是一首寄赠诗。“不疑上人”,“上人”是对和尚的敬称,“不疑上人”,即法名不疑的和尚。这首诗赞美了不疑上人的道法纯正,感慨自己闻道已晚,表现了诗人对佛永恒常住的羡慕之情。

首联“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不二门”,即“不二法门”,《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一实之理,……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僧肇注《维摩经》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可见“不二法门”,即真实佛法的所由门径。诗的首联意谓:所有的佛法,不疑上人已修行殆遍,已经达到了佛法纯正真实的境界。这是对不疑上人修悟佛法深有所得的赞美。

颔联:“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佛教有所谓僧不三宿于树下之说,目的在于防止僧人对安适的环境产生依恋之情。树下尚不三宿,何况久住于寺院。在不疑上人看来,僧人应随缘去留,以悟修佛法,而不应长居寺中。“见性悟经繁”,“见性”即见自本性,“觉经繁”,佛家有所谓言以明道,得道而言息的说法。不疑上人既然已经修得了佛道,所以根本用不着再去细细钻研那繁杂的经文,所以说“见性觉经繁”。“觉经繁”正是修道有得的结果。

颈联“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写诗人闻道恨晚。老而方始闻道,这是诗人所惋惜的。其所以如此,一来说明机会难得,千载一遇,恨与不疑上人相见太晚;二来说明不疑上人善于说法,他所讲的不二之法打动了诗人的一颗心,所以诗人方觉闻道太迟。这实际上是从另一方面赞美了不疑上人的道行之深。

尾联“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尘沙千万劫”,佛教把世界的成住坏空一次称为一劫。“尘沙千万劫”,极言劫数之多,时间之久长。“劫尽佛长存”,“佛”即佛法涅槃,涅槃已达于常乐我静的永恒之境,故说“劫尽佛长存”。尾联二句深深透出了诗人对佛法的衷心向慕之情。

中晚唐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原因,社会上信仰佛教者越来越多,姚合此诗可以说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