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薛能
十里城中一院僧,各持巾钵事南能。
还应笑我功名客,未解嫌官学大乘。
这是一首题壁诗。作者薛能早年仕途坎坷,三十岁方始中进士,又阅八年才书判入等周至县尉,后辟太康、陕䝞、河阳从事。这首诗大约作于其举进士到任周至县尉这八年之间。举进士给诗人踏入仕途带来了希望,但是长达八年的书判落选,又使诗人沉沦下层,忧郁无聊,欲抛弃入仕的机会吧,于心不忍;急于上进吧,又无路可走。处在这种进退不得的境地,诗人当然会自嘲自讽,以发泄心中的郁积。这首诗便是诗人矛盾内心的剖白。
“十里城中一院僧,各持巾钵事南能。”写众僧尽心事佛。“十里城”指京城长安。“一院僧”,指平等院的众僧。“南能”,即禅宗南派的六祖慧能大师。“事南能”说明平等院属于禅宗寺院。此诗首二句是说在繁华热闹的十里京城长安,平等院里的众僧继承禅宗衣钵,尽心尽意地礼敬六祖慧能大师,以修证佛道。“一院僧”,表明僧人之众,“事”字表明众僧致敬尽礼,竭诚事佛。
“还应笑我功名客,未解嫌官学大乘。”写诗人自嘲慕官弃佛。“功名客”,追逐名利,寻求爵禄之人。“大乘”,“乘”有运载之意,如言车乘之乘;“大乘”是对小乘而言,因其为开一切众生之智的教门,故谓之大乘。禅宗属于大乘佛教,所以这里的“学大乘”即“事南能”,也即皈依禅门,抛弃仕进。诗的后二句,诗人说众僧笑自己是追名逐利,寻求爵禄之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的自笑与自嘲。这种自笑自嘲,是诗人仕途坎坷,进退不得的矛盾处境在心理上的反映。功名利禄与归依大乘,二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诗人作为追逐功名利禄的“名利客”,仕途坎坷,举进仕后长期不得一官半职,因而看到平等院众僧归依禅门,超然于名利之外,不由得心生慕仰之情。但另一方面,诗人面前,毕竟没有完全断绝仕进的可能,因而一时还不可能步众僧的后尘。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诗人对自我也不满意,于是便借僧人之口,自我嘲讽,自我挖苦内心深处的功名爵禄思想。薛能思想上的这种矛盾,实际上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仕进不得,而又不愿遁入空门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有极强烈的时代气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