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群玉
常闻天女会,玉指散天花。
莫遣春风里,红芳点袈裟。
这是一首阐释禅理的佳作。所谓“恼自澄”,即是禅家见性明心的话头。一切烦恼,源自本身。“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坛经》三一)人生的生老病死、万般苦痛,即是烦恼,若求解脱,只有求自本身,“以智惠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坛经》三一),才能获得解脱。
“常闻天女会,玉指散天花。”开头两句借用佛经中天女散花的故事,说明见性明心的重要作用。《维摩诘经》中《观众生品》云:“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华”同“花”。花着身不落,比喻烦恼未除、智慧未明的世俗之人修行尚浅,不知佛家真谛;花着身即落,比喻洞明虚无、见性明心的修道高士六根清静,无处着尘。李群玉这两句诗,拈出天女散花之典,实际上是说世人若要除去烦恼,就要像《维摩诘经》中所说的“诸菩萨”那样,照见自己本来面目,不着一尘。
“莫遣春风里,红芳点袈裟。”诗的后两句借议论来说理,形象而又生动。“红芳”,即春天的香花芳草。春来春去,花开花落,使人产生种种情思和感伤,而出家修行之人,身着袈裟,自然不要陷入红尘,为惜春伤春而苦恼。换句话说,人之烦恼,是自身没有觉悟而造成的,“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坛经》二〇),这才使得“红芳点袈裟”,有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所以,这首五言四句的小诗,以其形象地抒写、议论,揭示“恼自澄”的内含,那就是要用智慧返照自身,“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坛经》三一),从而除去一切烦恼,快乐无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