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乾素上人


唐·方干

苦用贞心传弟子,即应低眼看公卿。

水中明月无踪迹,风里浮云可计程?

庭际孤松随鹤立,窗间清磬学蝉鸣。

料师多劫长如此,岂笑前生与后生。

这是一首赞美称颂一位世外高僧的七律。“上人”是旧时对和尚的尊称。在作者眼中,这位“乾素上人”如闲云野鹤般的超尘脱俗,令他心生敬意,所以写了这首诗来赠送与他。

首联勾画了这位高僧的概貌:他自己潜心修道,既已觉悟,又不辞苦辛、一片贞心来传授点拨众多的僧徒;正因觉悟,所以“低眼看公卿”,即把那些声威显赫的王公卿相轻若鸿毛。有如此心胸的超然了然的尊者,令人肃然起敬。这只是一般的交待,用语平淡浅易,是全诗的起笔。

颔联承接首联,但行文套数已变,不再用介绍的口吻直接叙述,而用“明月”和“浮云”来形容和象征高僧的风貌。水中的明月依旧那么皎洁明丽,但它是空幻虚无的,无踪可寻,无迹可求;风里的浮云更加飘忽不定,当然无法计算它的行程。可能是明月的空静明朗、浮云的自由闲适正与高僧们一尘不杂的心境和任运随缘的态度相契合,他们追求那种明心见性、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所以常常在诗文中表示出对“云”和“月”的偏爱。如“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诗僧灵一)“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大士)“五十五年梦幻身,东西南北孰为亲?白云散尽千山外,万里秋空片月新。”(慧文禅师)这些诗中“云”和“月”似乎成了他们主观精神的外化,成为有特定蕴含的物象。诗人方干用“明月”和“浮云”来比拟乾素上人超逸的性行,深得此意,想来高僧读之也会解颐吧。

颈联转写高僧修持所居的环境,一颗苍翠静穆的松树,上面数只仙鹤或闲立养神,或亮翅整羽,构成一幅幽雅清寂的画面。间或传来钟磬清亮悠远的声音回荡上空,更显出环境的分外宁静。“学蝉鸣”当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之意。这两句对环境的描写,让我们从侧面看到高僧的修造——仅是这种清幽的环境就足以让人万念俱无了,何况高僧是潜心修道深悟禅理的呢?

尾联是诗人发出的由衷的赞誉。他对高僧那种超凡脱俗深深地景仰和钦慕,便又联想到他的前生和后生必定也是如此吧。全诗以这两句赞叹作为归结,正好与首联的两句正面介绍相呼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