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禅师


唐·韩偓

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

气运阴阳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虚空。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

这首寄赠之作,在与和尚禅师唱和的众多作品中,显得很有个性。这类诗一般的写法是先讲佛理禅旨,次颂对方之德,后写归羡之意,作者自己失去了立脚点,被寄赠的对象同化了。这首诗却从儒、佛两家的根本说起,指出其异中有同。既赞颂了禅师,不失礼貌;又不完全委屈自己,留足了地步。

开篇即从儒、佛二家对待世界、人生的根本态度写起。“他心”指禅师之心,“此心”指自己之心。一为儒,一为佛,貌似关山胡越,悬隔万里;然究其指归,则异中有同。“妙用”句则进一步表现了二者之同:儒家主张“妙用”,精究自然之理,驾而御之,使为我用;佛家则主张“忘言”,不加是非,不落言诠,忘世忘我,不生烦恼。得世情物理,故可俯仰曲折,应用自如;忘情世界,故能不染尘劳,任性而行。要之,二者总以达到一种心灵自由的境界为终极,故曰“理暗通”也。这种说法,貌似牵强,实际上颇为深刻。而且,这并不是韩偓强为之说的一厢情愿,一些禅师也有如此认识。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儒、释、道三教同异如何?”他回答说:“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用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可见三教在长期斗争中,已渐呈调和之势,最终导致了宋明理学的诞生。

颔联和颈联则对两教的世界观进一步进行比较。颔联写二家对世界起源的认识。“气运阴阳成世界”是儒家的见解,集中体现在《周易》里,它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交感和合而成的。“水浮天地寄虚空”则是佛家的见解,天高地阔,海水茫茫,皆四大和合而成,究其本质,皆无有实性。二者亦异中存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皆由一元之根本而来。儒者以为一元乃阴阳二气,佛者以为一元乃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儒者以世界为真实,佛者以世界为虚空,区别如此而已。虽是抽象的说理,但“气运阴阳”、“水浮天地”两种形象,气魄却极为雄劲,真有壮士扛鼎之力,函盖宇宙之势。

颈联两句,则是写两家对世界运动变化的共识。“劫灰聚散铢锱黑”是佛家的观点。“劫灰”即劫火的余灰;“铢锱”是指极细小的东西,这里即指劫灰。佛家以为,世界劫数一定,每值其时,即被劫火焚而为灰;世界就是这样由细微的劫火的黑灰,分分合合,无有终止。“日御奔驰茧栗红”是儒者之见。太阳自东而西,疾驰不停,昼夜交替,春秋代序,世间万物尽随时间而生灭。在这一点上,两家认识也有相似之处。两句诗举重若轻,抽象的理论从鲜明的形象中透出,神彩飞扬,大气包举。

尾联承颈联而来,以对禅师的赞誉收束。万物尽皆流转于不停的变化中,在疾风中俯仰高低,独独您的禅室之中,既无风雨又无晴。此即慧能所说风幡之义,一念不动则万物自静,于此可见禅师悟理之深了。

一首酬赠应答的诗,形式上又是律诗,却写了这样一个大题目,对两种思想的根本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很难能可贵的。内容虽以说理为主,但却动静配合、形象鲜明,而且笔力强劲,写得很有气势,于此也可见出他性情中卓荦超凡的一个方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