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妙庵


唐·陆希声

妙理难观旨甚深,欲知无欲是无心。

茅庵不异人间世,河上真人自可寻。

这首诗暗蕴的是禅之“无心观”。

僧肇《不真空论》言:“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即只要主观上不执著于物,就是空。《宗镜录》也谈:“所为无心,何者,若有心则不安,无心则自乐。故先德偈云:‘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意谓面对一切的事物不起心念,便得无限宁静。禅宗二祖慧可曾恳求其师菩提达摩为之安心:“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则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沉思了很久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五灯会元》)这里所言之“安心”就是求内心的无忧无虑,要得安心须无心,做到了无心方可抛却一切的欲,无欲便有了和平与宁静,也就获得了吞吐天地,包容万物的心量。因此,无心是禅宗渡众生至彼岸的方舟。《观妙庵》这首诗蕴藉的就是此理:只要无心,方能无欲,无心无欲便无所累,所谓:“心无所缘,日落而止;身无所住,夜明而去”,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因此,身居茅庵,何异世间,万物混沌如一;深谙妙理,何求他寻,自心就是乾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