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贪


唐·子兰

多求待心足,未足旋倾覆。

明知贪者心,求荣不求辱。

这是一首意在警世劝世的偈句。早期佛教认为人生如在苦海,而人生之苦皆由业与苦恼引起。如欲摆脱轮回、跳出苦海,就必须断绝烦恼,而最根本的烦恼之一就是贪。禅宗主张见性成佛,但若“邪见障重,烦恼根深”,就会像浓云遮日一样,难见般若之智。看来,在佛教那里,贪婪是无论如何都要诫除的。

僧人们既已遁入空门,贪欲之毒自然知晓,诫贪之类的话就不须多说了,需要开导劝诫的主要是那些正在苦海中挣扎的芸芸众生。但要劝世人诫除贪欲,又谈何容易!人生在世,感官的享受是最直截、最现实的,人有赖于物质条件而生存,对物欲的追求几乎是人类的本能。普通的民众,整日奔走忙碌,惨淡经营,才得维持温饱;而对于那些达官贵人们来说,灯红酒绿、声色狗马的诱惑也远胜于虚无缥缈的佛国净土。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种种的奸巧恶行皆由此而生。要把他们从“苦海”中硬拽出来,这功德无量的事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做的。

然而和尚自有和尚的智慧,说法自有说法的窍门。这个子兰和尚一上来就抓住贪欲者的心理,从他们的结局说起。贪欲者总是要达到自己心满意足才会罢休,但欲壑如海,永难填平,又有什么人真正满足过呢?等不到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灭顶之灾就已经降临了。柳宗元的《蝜蝂传》中写了一种名叫蝜蝂的小动物,它遇物辄持,永无厌足,直到最后累死摔死。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难以满足的物欲使多少人家破国亡、身败名裂。接着,诗人的笔锋突又调转,从另一头说来。明知贪欲者的本心是追求荣华富贵的,但求荣反得辱,求富贵反得家破人亡,动机和结果恰恰相反,这还不足以使人警醒吗?

诗人能抓住世俗民众的本心,巧妙地从对面写来,语言虽朴素简单却颇含辩证的哲理,令人在回味之余不禁猛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