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文浩百法


唐·齐己

当时六祖在黄梅,五百人中眼独开。

入室偈闻传绝唱,升堂客谩恃多才。

铁牛无用成真角,石女能生是圣胎。

闻说欲抛经论去,莫教惆怅却空回。

这是一首为人说法,勉其参禅的作品。文浩大约是一个经僧,或许是受了当时参禅风气的影响,对持戒诵经深以为苦,便想改换门庭,学习较为简洁易行、拘束较少的南宗禅。齐己于是作了这首诗,对文浩的想法加以勉励,对南宗禅的主旨进行了解说。百法,佛教用语,唯识宗用以指世间出世间之一切万象,这里即指南宗的根本。

诗的前半首先从六祖作偈得法说起,这是禅宗中最为人乐道的故事。五祖弘忍住黄梅县双峰山弘传禅宗,门徒千人,法席颇盛。六祖慧能出家后,投其门下学法。一天,弘忍宣称要选择法嗣,令门人各作一偈。弘忍门徒中,神秀早为上座,众人以为法嗣非他莫属,没有再作偈的。神秀乘夜间在壁上题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弘忍看后,以为刚刚升堂而未能入室。在后院舂米、只字不识的行者慧能听说后,请人代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弘忍以为慧能的偈觉悟更深,即付与法衣,夜传《金刚经》,立为法嗣,并让他星夜逃住南方。诗的前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入室偈”指六祖的得法偈,“升堂客”指的就是上座师神秀。神秀虽聪慧多才,只得升堂;慧能虽不识一字,却可入室。可见禅宗的根本全在妙悟,这就是齐己讲这个故事的用意。

颈联两句承着上边六祖得法的故事,进一步讲参禅胜于拜佛、顿悟胜于诵经的道理。在写法上,则是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问题。铁牛虽有真角,然终于事无补;石女不通人道,岂能怀胎生育,学佛求法也是这样。诵经万卷,持戒苦行,如果没有从根本上悟入,则如铁牛之角,百无一用,如同永远不能生育的石女一样,难证菩提妙心。

最后两句是对文浩的勉励。听说你要抛开浩如烟海的经论,改习参禅,那就要用全部的心灵去领会、体悟,不然的话,你将无所适从,一无所获,兴致勃勃而来,空手快怏而归。

这首诗是勉人参禅的,上半篇却从六祖得法说起,好像扯得远了,实际上仍扣着禅宗主旨。全篇说的都是法,讲的都是悟,慧能之高于神秀,非关其它,一味妙悟而已。再以铁牛、石女二喻加以说明,自悟成佛的道理讲得十分清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