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其三、其五)

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其三、其五)


唐·齐己

其三

莫问休行脚,南方已遍寻。

了应须自了,心不是他心。

赤水珠何觅,寒山偈莫吟。

谁同论此理,杜口少知音。

其五

莫问无求意,浮云喻可知。

满盈如不戒,倚伏更何疑。

乐矣贤颜子,穷乎圣仲尼。

已过知命岁,休把运行推。

齐已是晚唐著名的诗僧之一,孙光宪为他的《白莲集》作序,称他的诗“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在当时声名甚大,江南江北,学者诗人无不希其声彩。但读其诗集,亦如当时其他诗人,留连风月、赠送迎来的篇什占了很大分量。虽时有清词丽句,然亦无特出之处。

这一组《渚宫莫问诗》共十五首,关于其写作的缘起,齐己在诗前的序中作了交代。齐己半生飘蓬,晚年将之四川,路经湖北,南平王颇加优礼,筑室居之,钱财供之,且不拘常套,免以趋奉之礼。齐己欣然自得,作了这组诗。渚宫,地名,在今湖北江陵县境内。这组诗皆以“莫问”开头,以阐说佛教之理为主,这里选入了其中的第三和第五首。

先看第三首。诗一开头,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齐己半生飘泊江南,荆湘吴楚,匡阜东林,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诗篇。如今,“王侯构室安之”,再不用湖海飘零,行色匆匆了。在这长期的行脚生涯中,齐己也垂垂老矣,回首平生往事,不禁感慨系之。

接下两句笔锋一转,“了应须自了,心不是他心”,看似与上文无涉,实际上却是齐己飘泊半生中体认到的真理,由于前两句的铺垫,这两句便显得真切深刻。自己行遍江南,苦苦寻找的不正是佛法大义吗?如今终于了悟了,我身即佛,无法即法,真如金篦刮眼,豁然开朗了。可见,真正的佛法大义是说不得的,全靠自己在茫茫大千中去体认。

“赤水”两句,与上文一意贯通,讲的仍是须自悟方能得法之理。赤水珠,即赤水玄珠。《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讲道,黄帝游于赤水之上,不小心将玄珠遗落水中。试想,涛涛洪波,滚滚江流,要在其中找回一颗玄珠,谈何容易!求佛学法又岂非这样?茫茫人海,浩浩典籍,真如三昧究在何处呢?云游四海,求法于人,何异于大海捞针,赤水觅珠!寒山是太宗时著名的高僧,隐居寒岩,高蹈出世。他喜欢吟诵词偈,村野屋壁上,到处留下了他传法度人的词偈。这样地忙忙碌碌,其实是瞎忙活。倾心向佛者自可悟得,根性恶劣之人,纵有万卷偈颂,也如对牛弹琴。所以自己切勿要像寒山那样疯疯癫癫,胡言乱语了。

这四句是全诗的关键,包含了齐己大半生的体悟。但这真义又有几人会得呢?既然无人理解,此义又非言语可传,剩下的只有缄口不言了。

这首诗以说理为主,通篇讲的是净心自悟的道理。风格很类于佛家常用的偈颂,语言质朴无华,也善于引典设喻,道理讲的是很清楚的。

再看第五首,讲的主要是不执不贪的人生态度。首两句就以一个精妙的比喻,讲出了深刻的道理。天上的浮云随风变灭,无拘无束,皆因其无心执著。人生亦是如此,随缘而往,无待无求,这才是觉悟者的生活。粗一看,这和道家的自然人生观很相似,但在骨子里却有天大的差别。在道家那里,摆落对外在的依凭,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使生命的境界更高一层;而在佛家这里,生命本是虚无的,为生命进行的努力便都成了愚蠢的行为。

“满盈”两句更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当头棒喝,真有要警醒愚玩的架式。如不戒除对物质世界的贪欲,则必将对外物有所倚伏,有所倚伏故有得有失,有苦有乐,人生诸苦皆因此起,能不慎乎!

“乐矣”两句,则用颜子和孔子作对比,来印证自己的这种人生观。孔子、颜子是儒家推为圣贤的人物,而齐已作为一名禅师,竟引以为喻,大概由于孔颜之事尽人皆知,方便易解的原因。然对于孔、颜的认识评价,齐己却与儒家截然不同。在儒者看来,孔圣颜贤,颜子只不过得孔子之一面,但在齐己看来,颜子的人生观比孔子更为可取。颜子安贫乐道,“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却自得其乐,对外物的欲求很淡薄,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的烦恼。而孔圣人则不然,整日忙着推行他那套仁者爱人的主张,周游列国,席不暇暖。结果到处碰壁,日暮途穷,只好仰天长叹:“天之将丧斯文,吾其奈何”,落了一心的苦恼。

最后两句是对自己的勉励。如今自己已过知命之年,两鬓华发,来日无多了。好在自己已深知人生虚幻之理,生与死、荣与辱也就无所谓了。且任生命自然地延续,等待蝉蜕涅槃的时日吧!看来,上边表述的人生观不徒是说说而已,也准备身体力行了。

和上首相比,语言朴质,意蕴深刻这些方面是相同的。但这首诗更善于人们常见的事物、熟悉的古人来说明道理,读起来比上首更易懂,形象性也更强一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