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諲
其一
一步一登临,无非般若心。
逢人只么道,终不悮他人。
其二
珍重何方去,家山一道光。
个中若不会,尘劫受忙忙。
其一实际上是一首演法纲要。“机”有根机、机缘之意。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分为上、中、下三种,因而佛门设教,随众生机性利钝不同,而分别设教。《最胜王经》一曰:“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根性,而为说法。”然而,洪諲这里所谓的《示初机》,与一般意义上的机性有别,其意似在示喻徒众演法时应把握最基本的纲领。
“一步一登临,无非般若心。”“般若”乃梵语,译为智慧或明。此二句以步步登高为喻,说明修习佛法就是一步一步地修习智慧之心。若能一步步地增进智慧之心,达于佛的大智大慧,便可以灭掉一切烦恼,除去一切尘世污染,而证入涅槃真如、常乐我静的永恒之境。正因为智慧如此之重要,所以佛家历来都非常重视智慧的作用,不仅把般若之智比作般若船,以便乘船渡过生死之苦海;还把般若之智比作利剑,依靠般若之剑可以斩断迷痴烦恼之树;甚至还把般若比作佛母,诸菩萨母,因为智慧可生佛,生诸菩萨。《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大品般若·萨陀波品》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正因为智慧可以除烦恼,渡苦海,达到成佛的彼岸,换言之有了智慧,便是有了成佛的重要条件,有了佛教的一切。所以洪諲才说修习佛法无非是一步步地增长智慧之心。
明白了般若为佛法修习的核心,那么诗的后二句便容易理解了。“逢人只么道,终不悮他人”。“悮”与“误”同。这两句意谓,传授佛法的人逢人便讲修习佛法就是修习般若之智,这就抓住了佛法修习的根本和大要,而且若是真的修得了般若之智,便是真正达到了佛的境界。因此洪諲说“终不悮他人”,也就是说不致使人背离佛法,误入歧途。
综上可知,此首《示初机》是洪諲向弟子开示说法时应该把握的基本要领。一般来说禅师徒弟众多,对佛法的修习也深浅不一。大约是为了防止一般徒弟演示佛法时走火入魔,洪諲才有此《示初机》之语。
其二实际上是在告诉僧徒,佛就是自性清净。只有自信自性清净便是佛,才不致于一心向外驰求,舍近求远,最终无所成就。
“珍重何方去,家山一道光。”“家山”即家乡,这里指佛祖释迦牟尼得法与传法之处,因而称为佛教之故乡。“一道光”,即佛的一道圣光之略语。“一道光”为自身本有之光明,也即虚灵不昧之光。实际上所谓的虚灵不昧之光,也就是自身本自具足的佛性,简称之为自本性或自性。在佛家看来,众生虽有万万千千,而佛性真如即自性只有一个,这就是所谓的“家山一道光”。而且禅宗认为自性清净便是佛。六祖《坛经》云:“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即是见性。”而见性就是成佛。《坛经》还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明白了“家山一道光”,且懂得了“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的道理,那么“珍重何方去”,向何外求成佛之道呢?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成佛当然是向自身求,而不是驰心外求成佛之道了。
“个中若不会,尘劫受忙忙。”“个中”,即这中,其中,指上面二句所讲的道理,即欲成佛道,应向自身求的道理。“尘劫”,即“尘点劫”的略语。“尘点劫”有两种含义,一是三千尘点劫,一是五百尘点劫。二者大体意思相同,即皆形容时间的长久。就说“三千尘点劫”吧,磨碎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之物作墨,每经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下一滴墨汁,滴尽这些墨汁后,再把所经历的三千大千世界磨碎作微尘,而所有这些微尘一粒作为一劫,所有这些劫数的总和称之曰“三千尘点劫”。可见其时间该是多么的长久了。而在这样长的时间内,你若不懂得作佛应求自性清净的道理,你就会自始至终忙个不停。可见懂得“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的道理,该是多么的重要。
“佛是自性觉”,六祖慧能这句话可以说是深得佛法之要。“佛”到底是什么?佛乃梵语“佛陀”的略语,而佛陀之意就是“觉”。“觉”有觉悟、觉知之意。可见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者。谁觉悟谁就是佛。众生人人皆有觉悟的可能性,因而人人皆可以成佛。禅宗到了六祖慧能,把佛教三藏十二部的典籍,概括为如此简明扼要的内容,所以佛教史上称慧能实现了对佛教的一大改革。然而,六祖话虽讲得十分明确,但是有的僧徒在实际行动中,心外别树一个佛的形象,然后驰心外求,以致最终不能成为觉悟者。正是由于这一点,洪諲才又以此偈开示众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