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諲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众生无不彻。
这首偈颂实际上是在阐述“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的观点。是以诗的形式宣传了佛教的一个重要道理。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唐玄觉禅师《证道歌》中名句。这两句运用比喻,非常恰切形象,以一月比真如佛性,以一切水月比喻万事万物,也即万法。一月当空,普天之下各种各样的水中,皆可映出月的光辉,大如江河湖海,小如池塘瓮盎,甚至连杯盘碗碟中的水,亦皆可映出光辉的月亮来。这就是所谓的“一月普现一切水”。然而各种各样的水中之月,却又皆是天上那一个月亮的影子,假若没有天上那一个月亮,也便不会有那一切水中之月。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水月一月摄”。这种一月与一切水月的关系,恰恰就像真如与万法之间的关系。真如佛性只有一个,好比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一样。真如佛性具有随缘性,它可以随无明之缘,生成九界之妄法,这好比月亮可以普现于一切水中一样。《涅槃经》二十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往生论》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而九界之妄法中的真如佛性,即是同一个真如佛性的显现,这也就是所谓的“万法一如”,正像一切水中之月,皆是天上那一个月亮所辉映出来的一样。由上可见这首偈颂的前二句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真如与万法之间的微妙关系。
“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众生无不彻。”这两句意谓,如果能明白真如与万法之间的微妙关系,那么整个世界与尘世间众生的普遍道理,也就皆可以透彻地理解了。因为真如佛性是世上一切有为法,包括众生与万物的不变实性。世上万事万物与众生,其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诗人说:“若能解了如斯意,大地众生无不彻。”
洪諲是北宋仁宗前后的高僧,他引用的“一月”名句,对世俗二众的影响均很大,南宋“援佛入儒”的理学大师朱熹也明显的受其影响。朱熹提出“理一分殊”说,认为一个抽象性的理,可以产生互相殊异的万事万物。他接着打比方说:“恰如天上下雨,大窝窟便有大窝窟的水,小窝窟便有小窝窟的水,木上便有木上的水,草上便有草上的水,随处各别,只是一般水。”(《朱子语类》卷十八)显然,这与洪諲所打的比方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二者的比喻皆是为了说明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微妙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