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省念
水出昆仑山起云,钓人渔父昧来因。
只知洪浪岩峦阔,不肯抛丝弃斧声。
省念为临济宗禅师,他习修禅理,观念比较通脱,而不赞成拘守门户之见。此诗即以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了佛教诸宗同出一源的道理,批判了唯执一宗的狭隘观念。
佛教自从传入我国以后,在其长期传播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分化为许多大小宗派,于是出现了所谓“判教”问题。唐代的澄观禅师在判教问题上开了禅教结合的先河。他广泛研习律、禅、天台、华严诸宗教义,并涉猎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弘扬诸宗融合、禅教一致的宗趣。澄观弟子宗密更进一步会通禅教,主张“破迷执”,破“偏浅”。到了宋代,以智圆为代表的一些禅僧更有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倾向,提出“修身以儒,冶心以释”的理论。此诗作者虽并不主张儒释道融通合一,但在佛教内部却反对分宗立派、门户森严。这种观念是通达的,但却是不现实的。
诗以水与云这两种自然界最为自由洒脱的物象为喻,首先说明了万物同源的道理。万水东流,皆源出昆仑;万云飘泊,皆起于高山。它们虽千差万别,却缘起于一处。而水与云虽呈不同形态,其实又是同出一源。接着,诗人又进一步以“钓人渔父”之所以而驳斥了其各执一端的偏见。他说:水边垂钓的渔人与山中砍柴的樵夫“昧来因”,即不明了宇宙森罗万象来源的因果妙理。渔人只知“洪浪”滔滔为广阔天地而不知更有“岩峦”重重的广阔天地,樵夫呢?则只知“岩峦”重重为广阔天地而不知更有“洪浪”滔滔为广阔天地。二者皆各有执见,故而渔夫不肯抛弃网丝,樵夫不肯抛弃斧头。他们各守门户之见,眼界狭窄,受到见识的局限,于是便难以觅得大道。
禅宗认为,世间万物皆为“我心”之幻化,“我心”便是万物之源,不明了此理,便是“昧来因”。因而,禅宗主张悟道须以“我心为本”,要破斥各种执见,如果有所偏执,便难于悟佛道、成正果。此诗以鲜明的形象和浅显的比喻生动地表述了这一通达观念,寓深邃禅理于浅近诗句之中,令人读来毫无枯涩之感,而富有含蓄蕴藉的优长,故而不失为一首成功的禅理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