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寓言三首(其一、其二)

寓言三首(其一、其二)


宋·王安石

其一

大虚无实可追寻,叶落松枝漫古今。

若见桃花生圣解,不疑还自有疑心。

其二

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

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

其一为解说佛性的禅理诗。诗中的“大虚”即指佛性,或曰“真如”。诗人认为,佛性乃虚无之最,故称之为“大虚”。而“大虚”是决不可以实相追寻的,因而各种各样用实人、实物、实事来解说佛性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这里,诗人举出唐代灵云志勤禅师因见桃花而悟道一事为例,说明“大虚无实可追寻”的道理。志勤禅师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事见《五灯会元》卷四《长庆安禅师法嗣》)意思是说,多年寻求佛道而不可得,最终由于见到桃花落叶、抽枝、开花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方才彻悟了有无相生,色空一如的佛理。志勤禅师是以物咏道。而王安石则认为,佛道本虚,不可以真相求;而物为实体,因而便不可以物喻道,正所谓“说似一物即不中”。他认为,以“叶落松枝”喻道,便欺骗了无数古人和今人。至于像灵云志勤禅师的悟道偈那样,也是以实物喻道,因而也不是真正的悟道。诗中说,如果像灵云志勤禅师那样,见到桃花的开落便对佛道产生了彻底的体悟,再无所疑了,那么,这种“不疑”还是不彻底的,还是会“有疑心”存在的。原因是“大虚”是无法以实去“追寻”的,而灵云志勤禅师以桃花喻道则恰恰是以实喻道的,是不彻底的。佛教禅宗最为看重“自心”,故禅宗也称“心宗”,可知禅宗的思想方法是彻底的唯心。对佛道的体认也只能以心传心,而不能以物喻道,否则便会堕入疑网。所以,有人甚至对迦叶在灵山会上见世尊拈花示众便破颜微笑一事也表示怀疑,而说“拈花示众,微笑者已堕迷坑”。理由即也是他们喻道、悟道皆以物为依傍,皆有滞累,还不算是彻底的唯心。禅者云:大疑才能大悟。王安石的疑正说明了他对禅的悟性。

其二: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无上妙法,本无可说,一落言诠,即堕入第二义中了。但禅师们为了开导后学,势不得不有所言说,便以一些违背常人逻辑的言语、奇奇怪怪的动作来暗示禅理,警醒后来。禅师们“上堂”、“小参”时所垂示的话头,“拈颂”、“评唱”的因缘都被后人作为公案来参究。到了后来,参究公案竟成了参禅的重要途径,以致黄檗禅师有“既是丈夫汉,应看个公案”的说法。王安石这首诗中便参究了禅宗中颇为人熟悉的两个公案,从中表现了他对佛学的一定造诣,也表现了他独立思考的个性。

前两句先从六祖的得法偈说起。关于六祖得法偈的后两句,各种《坛经》版本差异很大,或作“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或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之差,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世界观,前者是南宗的“佛性论”,后者则是误解了的般若“性空论”,这一点,不少学者已有辨析。在宋代,“本来无一物”的说法已被广泛地作为慧能思想接受了,但王安石对此却颇有疑问。我心清净,即为成佛,空明自性即是佛性,怎能说“本来无一物”呢?如曰“本来无一物”,则真如又何在呢?王安石是个富有创见的人,不仅政治上如此,学术上也如此,他对于经籍、文字多有新解,虽不无穿凿不通之处,也显示了他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的个性。在这里,他这一“疑”,确是疑到了点子上,原来“本来无物”并不是慧能的见解,和他的“佛性论”思想格格不入。心中虽疑窦丛生,但祖师既已如此说法,或自有其道理。自己也只好将信将疑,由它去了。

后两句说的则是“无情说法”的公案。有僧问慧忠国师:“如何是古佛用心?”国师回答说:“墙壁瓦砾即是。”僧问:“墙壁瓦砾,不都是无情之类吗?”国师答说:“是。”僧问:“这些无情之类能够说法吗?”国师答说:“说得很清楚,而且从不间断。”僧问:“我怎么听不见?”国师说:“你听不到,却不妨别人听到。”僧问:“不知什么人能听到?”国师说:“得道的圣哲听得到。”这段公案,也常被禅师们拈弄参究。无情之类,即无生命,又无口舌,如何知法,又如何说法呢?王安石对此也颇觉疑惑。其实,只要了解了禅宗“真如缘起”的世界观,这个公案就不难参透。万境皆由心幻,皆因我一动念而成,我以为世界如此故世界如此,我以为墙壁瓦砾能够说法,故无情类便也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这段公案的后边,僧与国师还有一番问答,僧问:“众生听到无情类说法后又怎样呢?”国师回答说:“即非众生。”能够听到无情说法,即是悟到了境由心化的禅理,一念开悟,众生便成圣成佛了。安石执著于现象,以客观现实为真实,故于无情说法未能悟透。

两个公案,一得一失,可见王安石对于禅学也只是粗通其说。一结合住实际,便又生虚妄见解了。想起他是半路出家,便也难怪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