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萧然一世外,所乐有谁同。
宴坐能忘老,斋蔬不过中。
无心为佛事,有客问家风。
笑谓西来意,虽空亦不空。
王安石归隐金陵后,与禅僧多有往来。这首诗就是与其弟同游摄山时,与寂照庵禅僧云渺的唱和之作。栖霞,当指栖霞寺,在金陵东北的摄山上。寂照庵,已不可考,沈钦韩补注有所考辨,恐非。平甫,安石之弟王安国,字平甫。
首联总写禅师超然世外的人生乐趣。萧然,清静闲散之状,是其环境,也是其心境。摆脱了人世羁绊,徜徉于风景秀丽的摄山上,这乐趣能有几人体会到呢?两句诗总提全篇,“萧然”、“所乐”乃一篇结穴处。
颔联从其日常生活写其萧散闲适之乐。每日坐禅于寂照庵中,白云飘拂,清泉叮咚,心与境化,嗒然丧我,我既已忘,焉知老之将至。吃饭呢,只吃山中的野蔬青菜,而且从不过日中。按照律宗的《四分律》,僧徒在不该吃饭的时间吃饭就算破了律戒。所谓不该吃饭的时间是指从日中到亥时,这一段乃鬼神进食之时。坐禅,吃斋,旁无一事,从其生活的内容可见其清心寡欲的内心。
颈联则直指其空净彻悟的内心世界。禅师本无心于佛事,但只此无心,便是禅的最高境界。有心求佛,必落佛障。临济宗的义玄就说过,如今学禅者的病根即在于不自信,故被它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禅师虽已悟净心见性之理,而门人游僧却不免拘执,前来求道问法者日有其人。家风,即禅宗某一门派的宗旨、风气,这是禅师们经常被问到的话头。一“无”一“有”,愈见禅师心地之超然。
尾联承颈联之问,以答语显示其对佛法的彻悟。“西来意”,即达摩自西而来之意义,这是禅宗中最热闹的一个话题,见于各种灯录、传记的答案就有二百三十多个,五花八门,各各不同。如僧问九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板齿生毛。”僧问龙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牙曰:“待石鸟龟解语,即向汝道。”仰山问沩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指着灯笼说:“大好灯笼。”举不胜举,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成了对禅师觉悟程度的考试了。既要内含禅旨,又要不落实处,方是向上第一义。在这个问题面前,云渺是如何答的呢?“虽空亦不空”,虽然答得质朴了些,却抓住了禅宗的要义。禅宗以为自性本空,无有一法,无有一法却具含万法,故曰“虽空亦不空”。若偏执于有无之一边,即为堕入歧途。所以,慧能临死前向弟子们传授了一个应答此类问题的诀窍,“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出语尽双,皆取法对,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故云渺此答,不愧为慧能之子孙了。
前半首描写其生活,后半偏重于写其觉悟,两者结合,一个得道高僧的形象就写得具体而深刻。当然,在这个形象中,也包含了王安石自己对禅理的体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