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有主还须更有宾,不如无镜自无尘。
只从夜半安心后,失却眼前觉痛人。
这首诗讲事禅的心境前提:无主无宾,无镜无尘,识破名相,了悟禅理。
首句即入手擒题,针对钱道人(道人即和尚)诗“直须认取主人翁”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主还须更有宾。”从常理看,这是非常自然而且必然的事情:有主人必然有宾客,没有宾客,自然谈不上是不是主人,要确保主人的存在,必然有宾客的比附作为条件。不过,佛是“本自无一物”的,如果硬加主宾观念于其上,便是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与真正的佛相隔“主”“宾”两层,因不得其真而失于蒙蔽。所以诗人用“还须”二字分明地透出了不赞同的意思。
那么诗人自己的主张呢?“不如无镜自无尘”。“镜”是主,“尘”是宾,只因有镜,是以有“尘”,苟无“镜”,焉有“尘”?一齐抹去,岂不心灵了无负累?“镜”为“尘”惑,人亦为“镜”惑,无“尘”则无“镜”之惑,无“镜”则无人之惑。六祖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本来就没有“主”“宾”镜”“尘”的观念,哪里用得着分“宾”“主”,拭“镜”“尘”呢?“无镜自无尘”便是透过蒙蔽心灵的幻相,打破世俗理路后形成的认识。只有超越“名相”,使一切混而为一,没有主宾,没有先后,才能返回到原始自然、未受理化侵扰的状态,从而真正地了悟佛理、宇宙、人生。
禅家力主超越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不囿于个人遭际情感,具有完全的超脱感,“山头只作婴儿看,人间无数失箸人。”以期心境空明静寂,一尘不染,安于修持,悟得佛性。苏轼认为用理性的思维去推理佛理,只能耽于世俗之见,为“主”“宾”囿,为“镜”“尘”拘,形不成“无一物”的心理状态,自然也就与佛无缘了。“不如”与上文“还须”呈呼应之势,使诗人的主张显得温和而鲜明,毫不骑墙。
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便可参禅悟道了。“只从夜半安心后,失却眼前觉痛人。”只要精心参悟,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功。《楞严经》云:“毒刺伤足,举身疼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用这个典故,是说只要安心参悟,就能得成正果。“安心”还有让钱道人息止“认取主人翁”之心的涵义,虽然略显潜隐,但稍加分析就可看得出来,实是“戏”笔暗含。这样使文意微显诙谐,有扶摇之姿。许多禅者都喜用的手法,苏东坡则更圆熟于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