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禅家学说的彻底顿悟,甚至可以说已超越了禅学而升华到更高层次。
题目冠以“答”字,当是琳长老先有诗相赠,苏轼再写此诗作答。
首句即入手切题,针对琳长老生平说开去。“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这二句言自己与长老皆丙子年(景祐三年岁在丙子)出生的,至今已活在世上很长时间了。既同年出生,又能相逢,自然有缘;然主要缘分不在于此,而在于他们都信奉佛教,下面两句便可得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这里的“一日”句,是暗用《晋书》的典故:“鸠摩罗什从师受经,日诵千偈。”此二句意谓诗人能像佛教大师罗什那样“日诵千偈”,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背诵的偈子自然会越来越多了,不过,眼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按照常理,既然诗人如此精通佛学,又碰上知己,本应好好切磋一番。为什么苏轼要摆出这幅“欲说还休”的姿态呢?底下五六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苏轼早年,对现实充满希望,积极进取,要匡扶社稷,经国治民。然而,没过多久,王安石变法,苏轼被卷入了党争漩涡之中,由于和新党政见相左,被迫自请外任,历杭、密、徐、湖数州,形近流放;后又被诬陷为作诗讪谤朝廷,下狱史台狱,几致丧命,随后又多次被贬。世道的艰难宦海多波与人情的险恶,使苏轼深深体会到人生的底蕴和真相:“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自己之所以饱经忧患,只因“有身”;只有“无身”,才能“无疾”。这正如《老子》所言:“吾所以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也如禅家偈子所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单从此句看,佛道相通;而诗人的这首诗则力图从根本上断了产生触尘的可能性。这正表现出一种禅家的觉醒意识,真可以“唤醒痴愚不少”(《白雨斋词话》卷六)。
最后诗人以戏言为琳长老说偈作答:“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这里引《晋书》之典:“鸠摩罗什未终,少日,觉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神咒:在本诗中指代琳长老送的偈子。结尾两句写得十分雅谑:罗什临终“神咒”是多么可笑呀,(生死是必然规律),无论你怎样抗拒都是徒劳的。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苏轼已达到了禅宗大彻大悟的境界,因此拒绝了琳长老“勿忘西方”的劝诫。确如他所说,“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和陶神释》)
这首诗采用层层深入的写作技巧。诗人从与禅僧交往写到参禅诵偈;从彻悟禅理写到超越禅宗。说明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最终落实到对个体生命、独立人格价值的脚踏实地的不倦追求。
苏轼在写这首诗时有这样的背景:“(公元1101年)七月,公(苏轼)疾颇革,径山老维琳来说偈,答云:‘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