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


宋·苏轼

其一

欲寻遗迹强沾衣,本自无生何得亡?

今夜生公讲堂月,满庭依旧冷如霜。

其二

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鍾我辈一酸辛。

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其三

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

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须更问人?

苏轼登上政坛不久,即因与新党政见不合而出任杭州通判。在杭期间,他广与吴越禅僧交游。其弟苏辙在《偶游大愚见余杭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游将行赋诗送之》一诗中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昔年苏夫子,杖屦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糜鹿尽相识,况乃比丘师?辩净二老人,精明吐琉璃。笑言每忘去,蒲褐相依随。”诗中所言“辩净二老人”,即为杭州天竺灵山寺的海月法师慧辩和辩才法师元净。可知苏轼与他二人交谊甚笃。他后来在《海月辩公赞》序文中,颇为深情地回顾当年与海月法师慧辩交游的情形说:“余通守钱塘时,海月大师慧辩者实在此位(按:指都僧正)。神宇澄穆,不见愠喜。而缁素悦服,予固喜从之游。时东南多事,吏治少暇,而余方年壮气盛,不安其官。每见师,清坐相对,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从以上材料可知,二人交谊确乎异于寻常。因而,慧辩圆寂后,苏轼旋即赶至寺中,赋此三首诗以吊之。

第一首开头一句即表达了悼念亡友的凄怆之情:“欲寻遗迹强沾衣。”不胜酸楚之状,令人动容。然而,诗人并没有放任感情的闸门,而对“寻遗迹”的举止以一“欲”字来限制;对“沾衣”的行为,以一“强”字来规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是因为佛教禅宗是等祸福、一死生的。故而下句便说:“本自无生何得亡?”无生无死,这是灭寂除欲而获解脱的禅宗意识。生死问题,其实是佛教的出发点。佛教认为,死实难免,以有生为空幻,故主张“无生”,倡言从辗转生死之中得以解脱而至“涅槃”。诗人说“本自无生何得亡”,这也就淡化了悲痛之情。“生公”是梁朝名僧,传说曾于苏州虎丘寺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诗人此处是以生公喻海月大师,并以讲堂月光如霜渲染大师去后的凄清气氛。

对海月大师之死,诗人虽难免为之酸辛,然而又力图以达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无可回避的现象,所以他说:“生死犹如臂屈伸。”《十六观行经》云:“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此处化用佛经而了无斧凿之痕。“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二句,由白居易诗点化而出。白居易《与果上人诀别》中有“不须惆怅从师去,先从西方作主人”的诗句。苏诗此处是祝愿海月大师魂归西天极乐世界。

在第三首诗中,诗人由友人故去而联想到尚存活人世的自身。他在这里援用了一个士大夫与僧人交游的典故。《晋书·王坦之传》载有一个故事:王坦之(字文度)与僧人竺法师,二人友情甚厚,每共谈论幽明报应,便要先死者当报其事。后来,竺法师有一天忽然来对王坦之说:“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虚,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说完倏然不见。诗人表示:你去之后,我将似王坦之,安心世间,勤于修持。

从这三首悼亡诗中,即可见出诗人一生与禅僧交往之情深,也可见出诗人因受禅宗影响而使其精神境界变得通彻达观,即便是人之生死大事,也视之为“如臂屈伸”一般不足为虑。这正是苏轼能于困顿蹇迫的人生旅途上永不消沉的缘由之所在。他在《与范元长书》中还曾说过:“生死亦细故耳”,“平生自有以表现于无穷者,岂必区区较量顷刻之寿否耶?”如此达观,如此放旷的人,世间又有什么力量能将他摧垮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