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从君觅数珠,老境仗消遣。
未能转千佛,且从千佛转。
儒生推变化,乾策数大衍。
道士守玄牝,龙虎看舒卷。
我老安能为,万劫付一喘。
默坐阅尘界,往来八十反。
区区我所寄,蹙缩蚕在茧。
适从海上回,蓬莱又清浅。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建忠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苏轼自海南放还途经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时。湜老,即虔州崇庆禅院的惟湜长老。“南禅”,点明惟湜属于六祖慧能所创的禅宗南派。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南迁过虔州时即与惟湜有过交往,绍圣二年五月,苏轼又应请为惟湜作《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一文。所以东坡与惟湜相当熟悉。这次历经浩劫,有幸自海南北还,东坡非常感慨。苏轼向湜老乞念珠,并写下了这首诗。
首四句写乞数珠目的在于学佛。“未能转千佛,且从千佛转”,是用《坛经》所记慧能教导弟子法达的典故。法达诵《法华经》七年,不知经旨所在,请教于六祖,六祖向法达讲解《法华》妙旨,并告诫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法达于言下大悟说:“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佛行。”苏轼这里反用此典,“且从千佛转”,说明乞数珠目的在于桑榆之年,借数珠以念经学佛。苏东坡此话并非虚言,据说自黄州还朝以后,东坡经常内着和尚衲衣,外着官服。南迁时,又欲以“数年之暇,托于佛僧之宇,尽发其书,以无所思心会如来意”,以便深契佛教宗旨。“且从千佛转”,实乃苏东坡晚年的心志所在。
“儒生”六句写学佛的原因。“大衍”即用大数来推演卦象。《易·系辞》上有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后世因以“大衍”作为五十的代称。“玄牝”即道家与道教所说的衍生万物的本源或本体。“龙虎”即道教练丹的铅汞。儒与道两家对待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儒生推算天地变化有五十那样的大数可供演绎;道教固守繁衍万物的本源,烧炼丹药以求长生,这些都不是我这个老年之人所能做的事。在我来说世界无穷无尽的变化,将统统置之不顾。“劫”是佛教计时的概念,有大中小三劫。“万劫”极言时间的久长。“一喘”就是喘息之间,极言时间短暂。“我老安能为,万劫付一喘”,表明诗人晚年已无意于儒、道两家所讲的天地万物变化这些内容,相反却越发对佛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向湜长老乞数珠以学习佛法。
“默坐”六句写对尘世的看法。“默坐越尘界,往来八十反。”“八十反”,就是八十小劫。佛教以为,人世尘界有大、中、小劫之分。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共八十小劫构成一大水火劫。而成、住、坏、空这四个时期中,诗人自己的存在该是多么渺小,好像蹙缩在茧中的蚕一样微不足道。何况就连现在所寄托的尘世,仍然处在劫难的变化之中。“蓬莱又清浅”,是有关沦海桑田的典故,也是意在说明尘世的多变不定。“默坐”六句,实在是苏轼晚年倾心向佛之后,对尘世所持的一种微妙的看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