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闻潮阳吴子野出家

闻潮阳吴子野出家


宋·苏轼

予昔少年日,气盖里间侠。

自言似剧孟,叩门知缓急。

千金已散尽,白首空四壁。

烈士叹暮年,老骥悲伏枥。

妻孥真敝屣,脱弃何足惜?

四大犹空幻,衣冠矧外物?

一朝发无上,愿老灵山宅。

世事子如何,禅心久空寂。

世间出世间,此道无两得。

故应入枯槁,习气要除拂。

丈夫生岂易,趣舍志匪石。

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

诗人听说潮阳郡吴子野抛弃凡尘,出家为僧,于是想到自身的生活遭遇,抒发了决意倾心向禅的志向,并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

诗的前八句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感慨有志难伸,至暮年仍一事无成。诗人说,自己在青年之时,也曾具有一副侠肝义胆,一度以汉代游侠剧孟自况,散尽家资,救人急难。据《汉书·游侠传》载,剧孟以侠显,及死,家无十金之财。诗人又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写自己虽怀壮志却无由施展。曹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此处是反用其意,言自己已年老力衰,雄心徒存。这种回顾是令人痛苦的事。苏轼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积极入世,自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孤馆青灯》)。然而,冷酷的现实使他慢慢清醒起来,终于发现那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而已。

中间八句是写吴子野出家为僧,也是写诗人自己对于人生空幻的认识。诗人说:妻室儿女简直就像旧鞋一般,脱而弃之何足惜?此处指出家为僧。“四大”为佛教语。古代印度人认为,世间物质皆由地、水、火、风构成,称为“四大”。佛教借用此语,认为人身也是由此“四大”构成,故以“四大”用作人身的代称,并以“四大皆空”否定人身的客观存在。“衣冠”,指士大夫的服装,引申为官爵名位。“矧”,音shěn,何况。苏轼此处便是以佛教“四大皆空”的空无意识来看待人生的。他说:人的自身尚且为空幻,更何况官爵名位那般身外之物,岂足怜惜?《圆觉经》曰:“四大假合而成幻躯”,“四大和合,实同幻化”。诗人接受了这种“四大皆空”的观念,其主要特点并不在于以佛教的虚无主义看待世间一切,而是表示他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表示他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否定,其间不无积极意义。诗人说:“一朝发无上,愿老灵山宅。”“无上”,即无上道,指佛道。因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其上者,故称。《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法华经·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灵山”为灵鹫山之省称,为释迦如来报身之净土。《释典》曰:“佛国有五精舍,其一为灵鹫山。”《法华经·寿量品》曰:“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诗人这里写吴子野慕佛道而出家为僧,甘愿终老禅院,因为“此土安稳”,并无尘世的奔竞劫夺。接着说:你对世事持何态度?然后回答说:其禅心久已空寂,对世上万物皆视之若无,一无所求。

最后八句表示决意除却俗习,倾心向禅。诗人说,世间与出世间,二者难能两全,故应枯槁禅坐,放忘万事。“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狮子吼”,指修持佛性。《涅槃经》曰:“狮子一吼众兽伏,金刚一杵群峰碎,修罗无数一轮降,世间黑暗一日破。”佛教比喻佛祖讲经声震乾坤,犹如狮子吼。《维摩经·佛国品》曰:“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此处是说,应除却俗念,倾心向禅。“佛法无南北”,谓唯禅宗是归,无论南顿北渐。据《景德传灯录》载,梁武帝通天元年,达摩自来东土,为禅宗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惠能为六祖。五祖之下,曹溪六祖为南宗,神秀大师为北宗。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此言“无南北”,言无论南顿北渐,不必细分,佛教禅宗即是人生归依。

诗中是因他人出家而生感慨,其实所表达的,全是自己对人生的体察和认识,人生的诸多磨难与不幸,使得诗人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功名难求,动辄得咎。他认为,唯有佛教禅宗才是解脱人生烦恼,平敷内心创痛的一剂良药,于是便倾心向禅。他在《黄州安国寺记》中便曾自述了乌台诗案后的思想变化过程。他说:“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已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苏轼“归诚佛僧”,并不是完全超世入佛,而只是解脱“烦恼障”,对人世冷眼观照,无所顾念,达到形神俱泰的超脱境界。这首诗所体现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