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君琴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此诗纯为说理之作,议论颇具启发性。诗前有小序曾言:“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乃得其义趣,如见其人,如闻其十二琴之声。”诗人在这首诗中即是由“如闻琴声”一语而生发出一番关于琴声的有无和生灭的议论。琴声发自于琴上,然无指拨动琴弦则不会自鸣;而手指拨动虽可发出琴声,然手指自身却不会产生出琴鸣之声。这番议论本是受到佛经譬喻言理的启示而发的。《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楞严经》原是为了说明,芸芸众生,欲喻佛理,须有先知先觉者加以点拨方可。很明显,那只是侧重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外力。而苏轼此诗却对佛经原意既有借鉴又有发展,作者是提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即:有与无、生与灭乃是相辅相承、相济相生的。今人有的认为此诗是谈艺术规律,如说:“此诗说明艺术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犹如琴,要被人的指头拨动才能发出声音,既要有好琴,又要有弹琴的技巧,才能发出优美的音乐。”其实,我们每个人从此诗中所获得的启示,决非艺术规律或其它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而已。凡是具有慧眼卓识的人,都可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乃是一种适于一切范畴的辩证法。诗人以极为通俗的语言提出了一个极富哲理意趣的耐人深思的问题,至于“琴”与“指”相结合而产生“琴声”,这不过是一个生动而浅近的比喻而已,诗的深刻意义自然远在琴声之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