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洪二首(其一)


宋·苏轼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师所呵。

苏轼此诗,历来因其比喻新奇而为人所称道。然究其实,此作乃以议论禅理为其宗旨,其思想内容颇为深邃。

全诗二十四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句正面描写百步洪,后十二句由波涛转入人生,由描写转入议论。

前十二句写“百步洪”水急浪涌,其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形容百步洪像狡兔飞跑,像雄鹰出击,像骏马奔下高坡,像断弦离柱,像箭簇离弦,像飞电过隙,像荷叶上翻滚的水珠。一连运用了七种比喻,真是出神入化,蔚为壮观。见到如此波澜壮阔的景象,确可于奇险中获得乐趣。然而,诗人却出人意表地将诗的内容转向更深的层次。他说,为此奇险景象而感到快意,那简直与《庄子·秋水》中的河伯自夸“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无什么两样。意即只夸耀自然界之流水,未免目光短浅得很,世上尚有更加重大的事情值得称道。于是,便转入诗的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为感慨人生。“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两句说,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逝,人的意念却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一转念之间便可越过极远的新罗。“一念逾新罗”化用了佛家语。《传灯录》载,“有僧问金鳞宝资大师:‘如何是金刚一只箭?’师曰:‘过新罗国去。’”新罗即朝鲜。此处意谓意念迅疾,可超越时空。“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珠委蛇”四句,有感于世人竞相劫夺,而不知世事沧桑,功名利禄显得微不足道,待到觉悟之时,却已逝去无限时光了。“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四句,将笔势收转到了百步洪。由岸边苍石上的数不清的篙眼,想到光阴如箭;但诗人仍强调意念的重要:“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住”,为佛家语,即住著,有停顿僵化的含义。《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大意是说,只要此心无所住著,不为外物所囿,那么,自然界即便变化得再快,又能把我怎样?

佛教禅宗特别强调本心在修行中的作用,认为,“心”为宇宙万物之本。宇宙无限,时空无穷,而人生却极为短暂,因而要充分发挥自己意念的力量,力求摆脱时空的束缚。不受外界的局限,开朗豁达,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这便是苏轼此诗所要表达的主旨。

由眼前的百步洪而联想到人生,并因此发出一番关于宇宙、自然与人生的感慨,写景物与谈禅理结合得极其自如,足见作者笔力雄迈,无所不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