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逸老致虚庵


宋·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要将何物污灵台?

黄庭坚于哲宗朝因触忤执政而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因而自号“涪翁”。徽宗崇宁元年(1103年)起用为太平州知州,次年却又被贬往广西宜州。这首诗即写于两次被贬期间。胡逸老为作者友人。“致虚庵”是胡的书斋。诗人为胡逸老的书斋题了这首七律诗。

诗的首联因是为书斋题诗,所以先以胡逸老的藏书入笔:“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籝”(ying营),竹笼。《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诗中化用此语,赞美胡逸老不慕荣利而以藏书为快事,这样做不仅对已有用,也会使子孙后代受益。

颈联由“可教子”进一步言及胡逸老子弟定会德才兼备:“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三国志·魏书》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孔融与韦端书说:“不意双珠,近出老蚌。”孔融赞美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将韦端比喻成“老蚌”,将其二子比喻成“双珠”,说没想到你这个“老蚌”里竟会生出一对明珠来。“明月”,宝珠名,代指明珠。这两句意思是说:胡逸老在荒年里能拿出粮食救济贫民百姓,这种积善积德的做法,必会像韦端那样培育出好子弟来。前联侧重于写胡逸老子弟必有才,此联侧重于写胡逸老子弟必有德。

诗的后两联正面写致虚庵。佛教禅宗称坐禅为“宴坐”。《摩诘经·弟子品》曰:“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诗人说,白天在致虚庵坐禅,面前的青山像一幅画图展现于眼前;夜里在致虚庵坐禅,窗外的流水声仿佛如风雨在飒飒作响。前句从视觉写,后句从听觉写;前句写山,后句写水;“图画出”和“风雨来”将庵前景物写活了。致虚庵前有山有水,景色宜人;主人宴坐时闲适淡泊的情志,令人钦仰。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赞此诗说:“五六奇句也。”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也称此联两句是“奇语”。

尾联说:“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妙”为佛教专用语,含有精微深透、不可思议之义。此言“得妙”,谓获致禅宗妙旨。“灵台”,也称“灵府”,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此二句承颈联,言致虚庵四围山光水色美如画图,尽日欣赏这里的景物,即可悦愉心性,不必读经和参禅,从大自然中直接领悟禅宗奥旨,在大自然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永远保护“灵台”的清净,世间又有何物能污染得了它呢?这里诗人对胡逸老致虚庵的赞美,也是诗人对禅宗旨趣的透彻理解,更是诗人对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的形象化的阐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