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


宋·陈师道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

陈师道三十五岁时,因当时作徐州知州的苏轼推荐,得授徐州教授之职,将寄居于四川其岳父郭概家中的妻室儿女接回徐州。可是,不久又因言官弹劾而去职,只得举家皆赴河北,就食于任河北东路提刑的岳父家,老母于途中病逝。后来,朝廷授为彭泽令,他却因丁母忧而未能赴任。人生的苦难,生活的煎熬,使诗人憔悴成疾。此诗即大约作于诗人四十三岁病愈之时。从诗中可推知,其时老母尚在。

诗一开头便哀惋地感叹道:“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贫病交加的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之中,虽然年仅不惑,却自觉已如一个年迈的老翁。颔联先以一个颇具典型性的动作状写久病初愈时软弱无力的样子:“力微须杖起。”诗人自我形象至此便已凸现于读者面前了。接着由外在形象写入内心世界:“心在与谁同?”谢灵运于《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中说过:“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后来,欧阳修也有过“老去自怜心尚在”的诗句。此诗化用前人诗意,也着眼于“心”,这皆为佛教心性学说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发挥。

那么,久病初愈,此“心”尚在,它究竟“与谁同”呢?有人认为:“诗人虽是屡遭挫折,但他的心还不是死灰,还不是止水,他还想作一番事业。这是诗人的积极入世。”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着边际的,想当然的。诗人于颈联两句中作了最好的回答:“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原来,他的“心”是与佛教禅宗“同”了。千灾百难,久病缠身,现实中所遇诸多烦恼,帮助他对人生真谛多次获得了领悟。他领悟到了什么呢?那就是:“冤亲并一空。”《华严经》曰:“愿一切众生,于冤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五灯会元》:“佛家慈悲,冤亲相等。”这就是泯灭是非观念,超离“烦恼障”,用以调整失去平衡的精神世界。诗人说:他从现实中所领悟到的,除了“等冤亲”之外,还有“一空”,那就是“四大皆空”。这就是他对人生的领悟。

尾联进一步补足获得这种人生领悟的主要契机:“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据《史记》载: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情谊甚厚,管仲很感激鲍叔对自己的理解,他说:“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此诗化用管仲语意,其意是说:人生一世,不过百年,而我已是未老先衰,尚且要念及老母。仕进既已无望,倒不如“于冤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原来,他所谓的“心”,即为佛教“等心摄受”的“心”。看来,他确乎欲摒除妄念,清净本心了。他确乎对人生已是因“灾疾”而彻悟了。

陈师道作诗,有苦吟之习。苏轼即曾以“闭门觅句陈无己”相戏。此篇谈论他对人生的领悟,用语的确是颇费了一番推敲的,可谓惨淡经营的成果。《四库全书总目》即说他的五律有时“失之僻涩”。此篇五律,其造语亦有“僻涩”之嫌,以至于有人读过,产生误解,说什么诗中的“心在与谁同”,讲的是“他尽管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还想作一番事业”;还认为诗中的“三败未为穷”是“表明自己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仍要一如既往,坚持操守,直道而行,不效阮籍穷途之哭”云云。其实,全诗本不在言志,而在于表述诗人历尽沧桑之后对人生的彻底领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