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示学徒四首(其二、其四)

示学徒四首(其二、其四)


宋·法演

其二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滋味长。

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其四

终日谈玄第一宗,枯河道里觅鱼踪。

直饶祖佛无阶级,须向奇人棒下通。

其一是咏唱人皆可以成佛及如何才能成佛的诗。语言明白如话,道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滋味长。”“空门”即佛门,佛教认为人空,法亦空,一切皆空,故称佛教为空门。“空门有路人皆到”,即佛门有法可修,人皆可得成佛。大本《涅槃经》认为,一切含生之类,皆有佛性,有佛性,便可除去自身的迷妄,使佛性发扬光大,最终得以成就佛道。“到者方知滋味长”,即成佛之后,由于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故而方能清楚地了解到成佛道理极为深远广大,也即“滋味长”。

后二句“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这两句介绍成佛的方法。“心地不生闲草木”,是将心比作土地,土地上“闲草木”若生长起来,粮食果蔬就会荒芜;众生心中若生种种杂念,则佛性就会被污染掩盖,自然就不能成佛。因此,要使土地生长粮食果蔬,就必须除去“闲杂草”;要使自身所含的佛性光大,就必须修养佛性,除去心中杂念,令佛性清净,佛道自成,“自然身发白毫光”。“白毫光”,是佛的三十二相中的一相。据说佛两眉间有白色之毫相,左旋宛转,放之则有光明。《法华经·序品》曰:“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可见“身发白毫光”即是成佛。既然“心地不生闲草木”便可成佛,所以修心便是成佛的关键,佛教尤其是禅宗,特别强调修心,故而有的干脆称禅宗为“心宗”,因其偈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惠能就说过:“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自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坛经》)那么如何使自身真性即佛性显现,成就佛道呢?那就是心中不生“杂念”,也即六祖以下三世法嗣百丈怀海大师所说的使心不“取染动念”,以至于“连求佛、求菩萨,求一切有无等法”之心皆无,一言以蔽之,“但息一切贪求”。(《古尊宿语录》卷一)若能无所贪求,心中便杂念不生。这种无所求心,就是佛心;有了佛心,即是成佛。

其二的诗意在说明佛道主要在于内心领悟,而不在口头言谈。

“终日谈玄第一宗,枯河道里觅鱼踪。”此两句反笔入题,说明佛道不在言语谈论。“第一宗”,即佛教的第一义谛,也叫涅槃真如,因其相对俗谛,故称第一义谛,也叫“第一宗”。禅宗有“言语道断”之说,与魏晋玄学家所说的“象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象;言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其意一脉相通。佛教有小、中、大三乘,小乘佛教亦叫声闻乘,即通过言语宣讲以明佛道。但至大乘佛教,佛则否认有所说法。《金刚经》有如来否认有所说法的话:“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说明佛道不在言语谈论之中;然而佛祖所以要宣讲佛法,不过是借言语谈论以显示道之所在,及道之所似罢了。这好比以指头指月亮,指头不过用以指示月之所在,而指头并不是月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说:“终日谈玄第一宗,枯河道里觅鱼踪。”意谓终日将佛教真如涅槃的道理挂在口头上,是得不到佛法真如的,这就像在枯河中捉鱼一样,是永远也得不到鱼儿的。

“直饶佛祖无阶级,须向奇人棒下通。”此两句意在说明道应由悟而入。“直饶”,假设之辞,有即便,假若,如果等意。辛弃疾词《水龙吟》:“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佛祖”,即成佛作祖之意。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而来,意思是说撇开空口论道,如果觉得成佛作祖无路可通的话,那么应该在得道高僧的棒喝之下通彻领悟佛法之如。禅宗倡导顿悟,为了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目的,禅宗喜用机锋、棒喝,甚至拳打脚踢,揪耳捏鼻等奇特的举动,以便让徒众于此中领悟佛法。此类记载,在禅宗的《语录》、《灯录》中俯拾皆是。如有僧问马祖道一:“如何是西来意?”马祖也不回话,举手便打,并且说:“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再如百丈怀海大师对黄檗禅师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言,不觉吐舌。(《古尊宿语录》卷一)可见,禅宗发展到后来,师徒之间形成了以机锋、棒喝等一整套传授与领悟佛法的办法,并且以为这是行之有效的悟理方法。法演这首诗可说是又一个恰当的例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