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法演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禅宗较之其它佛教派别,更重视心性的修悟。这首诗就是讲如何修心的。诗中以形象有趣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如何修心的道理。
“一片闲田地”,喻心,形象生动,恰切得体。佛家常有“心地”的说法。地能生长万物,心可生出万象,故以地喻心,贴切形象。“叉手叮咛问祖翁”,“祖翁”,指僧徒之师。“叮咛问祖翁”,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初学佛法者不知从何处入手修道安心,证悟佛法,小心翼翼地询问师长的情形,很富有实际生活的气息。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将田卖出,比喻修道者心神外驰,贪求佛法。而田之最后依旧买回,则是喻收回自心。这时修道者明白了外驰贪求,恰恰违背了修习佛道的要求,因而收回自心。“为怜松竹了清风”,“松竹”,“清风”,则比喻涅槃佛性,“怜”字则表现出修道者在明白了如何修心之后的喜悦心情。
那么,修习佛法者开始为什么会出现心神外驰的情形呢?原因在于没有自信心。临济义玄说:“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使茫茫地循一切境,被它万境回转,不得自由。”可见初习佛法者不自信,是心神外驰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与初修佛法者不明白什么是佛有关。那么什么是佛呢?禅宗的回答很简单:“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心”。临济义玄还有一段名言:“你要与佛祖不别,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的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可见佛就是心神不外驰贪求的你自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无别。你欲识得祖佛么?你面前听法的是。”(临济之言见《古尊宿语录》)自心无求便是佛。一片闲田地卖出去又买回来,转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自家手中,可喜又可笑。但是,这时的田主与刚刚卖地时的心境却大不相同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