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首(其一)


宋·清远

空里形骸梦里身,梦中身世莫追寻。

可怜一脉岩前水,流入人间古到今。

这首诗意在说明人生从形骸到身世,皆空幻不实,不可执著。佛教倡言“苦”、“空”观。“空”观的内容大略有二:我空,法空。一般众生以我为实有,佛教称之曰“我执”。清远此诗意谓人生的形骸和身世皆空,目的在于说明“我空”,以破除众生“我执”的迷妄。

“空里形骸梦里身,梦中身世莫追寻”。“空里形骸”,即是说人的形体本空。佛教认为人的形体乃至世间万物,皆由地水火风等“四大”组成,人身未形成时,四大各自分散;四大聚会,乃成人身;四大离散,形体也就消逝了。正因为人的形体是四大组合而成的,所以其质性毕竟空幻不实。《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维摩经·方便品》僧肇注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则为四肢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王梵志诗《观此身意相》也说:“观此身意相,都由水火风。有生皆有灭,有始皆有终。气聚即为我,气散即成空。”这些都说明人的形骸,其质性乃是空幻不实的。“梦里身”,指身世如梦,即人生从生到死的经历行事,亦皆空幻不实,故以梦比喻身世。佛经中即把人生视为梦幻。《大智度论》卷六曰:“如梦者,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便眼中实无而著,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此故名为梦。”《变文集·妙法莲花经讲经文》亦说:“身贵荣贵(华),不殊梦里喜欢,忽然处在贫穷,还似梦中恶发。无明生死夜长遥,六道循环自感招,天上暂随波浪起,人间常被业行飘,悲啼只为身贫病,欢喜还缘遇富饶。成佛似钟惊觉后,万般烦恼一时消。”这些都表明了人的身世如幻如梦的思想。须注意的是,形骸空是身世空的基点,因为形骸既然空幻,身世焉得不空幻。正因为人生身世空幻不实,所以诗人主张“梦中身世莫追寻”,意即对人生在世的所作所为,不必去认真计较,更不必去自觉地力图有所作为。

最后二句“可怜一脉岩前水,流入人间古到今。”这两句反笔衬托,以山水之亘古不变,以反衬出人生之梦的变幻无穷。从时间的长河中来看变幻无穷的人生,人生的形骸和身世的存在,不过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一瞬间的人生,也是虚幻不实的。人生如此,何以要那么执著处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