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宋·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朱熹是理学大师,但也与僧人常有来往,也有方外之交。这个东峰道人溥公即为其中之一。二人阔别数载,一朝相逢,正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溥公写诗相赠,朱熹以此作酬答。

诗的首联两句即是写别后重逢。前句写别,后句写逢。诗人说:分别数年,时时渴想,常常梦见二人聚首云关的往事。“云关”,指东峰。他说:今日我又重来东峰,喜与友人相逢,时光流逝,日月如梭,斑白的双鬓,引起我无穷感慨。

颔联抚今忆昔,写重逢时的喜悦。“点检”,查点。诗人说:数载离别,今日重来故地,我检查点数着梁间的飞燕,发现多是重筑新巢,可知岁月已经更替;我情不自禁地向此地那一条条熟悉的小溪、一道道熟悉的山峦打起招呼来。对“台上旧溪山”和梁间新燕尚且如此亲切有情,诗人对溥公这位方外友人的深挚友情,自可想见。这两句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故地重游时的欣喜之情,活现于笔端。通过“点检”和“招呼”两个动作,便将人物四处观望、指指点点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颈联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三生”,指佛教将人生分作前生、今生、来生三世。诗人说:说人有前生、今生和来生三世,那毕竟是没有凭据的,与其执著于“三生”之说,倒不如看重此生,看重现实,万法终归一法,那就是一个“闲”字。“闲”,即是佛家倡言的静寂闲适,以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闲则自适,则空著万有,则摒弃尘思妄念,则超然洒脱。“万法由来本自闲”,便是诗人对人生的看法。

尾联回应“奉酬”本意,强调友情之可贵。“支郎”,支谦,汉末名僧,月支国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凡览经卷,莫不精究,兼通汉语梵语,世间技艺多所综习,时人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此处称溥公为“支郎”,盖因溥公外貌颇似支谦,诗人故以“支郎”相戏。“又相恼”,谓诗人的戏语引起溥公的不快。然而结句又一转,言你我以新诗酬答,其本意原不在言语之间,而在于表达内心的深情,称你为“支郎”又何必介意?

友人之间互相酬答,原是常事。此诗却于酬答之中与友人探求人生的哲理,笔调轻松,情理相生,颇富韵味。朱熹虽为理学大师,但对禅宗也颇有研究,他曾说:“今之不为禅者,只是未曾到那深处,才到深处,定走入禅去也。”(《朱子语类》卷六)。他的理学主张“致知”。他说:“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全体通明,但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去,使四面皆照见,其明无所不到。”(《朱子语类》卷二)即以这首与方外友人酬赠之作而言,其中对人生的透彻领悟,也可谓是走到禅的深处、“其明无所不到”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