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龚相
其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其二
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
会意即起声律界,不须炼石补青天。
其三
学诗浑似学参禅,几许搜肠觅句联。
欲识少陵奇绝处,初无言句与人传。
龚相这三首《学诗诗》,是与吴可的三首《学诗诗》(见前)相唱和的作品。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以禅喻诗,主张诗歌创作贵在“悟”,贵在自然,贵在有自家面目。“悟”为禅宗用语,是指自心对佛理的契合与领会。文学家以之喻诗,其用意也在于强调内心的领悟。
禅宗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佛性,这个佛性即在自心之中,整个外部世界皆不过是自心幻化而已。因而禅学主张“我心即佛”,要想成正果,只须向自心寻求,而无须外觅。这种观念当然是唯心的,然而,禅宗的这一观念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助于冲破各种思想的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诗歌创作中,作家受禅宗观念的启迪而强调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摆脱各种羁绊,发挥独创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有一定的意义。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理论曾经给诗人们提供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但是,他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在北宋后期以后又逐渐形成诗歌创作的桎梏。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种理论虽意在避俗,然而到底离不开“古人之陈言”,势必要捆绑住人的手脚。因而,其后有许多人对这一理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过异议;并力图在创作中冲出这个樊篱。比如杨万里即为典型代表。他曾谈到自己诗歌创作的过程:“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后来,“忽若有悟,于是辞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学,而后欣如也。”姜夔在《白石道人说诗》中说得更为直截了当。他说:“学即是病,顾不若无学之为得。”文学创作虽须借鉴他人,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领悟。而“点铁成金”之法毕竟是有所依傍的。反对因循,提倡独创,这是宋人在诗文创作中逐渐体会出的正确道理。陆游在《颐庵居士集序》中即说过:“文章之妙,在自得处,而诗其尤者也。”
龚相这三首诗便是强调“自得”,要自心领悟透彻,便会豁然开朗,自然会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他说“悟了才知岁是年”,就是讲诗歌创作关键在于自身的体验。他认为“点铁成金犹是妄”,认为只在古人陈言上下功夫是徒劳的。他认为学诗并不在于字句的如何安排,不在于声律,而在于“会意”。如果只停留于字句和声律间,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炼石补青天”而已,是创作不出属于自己的“青天”来的。他认为,杜甫诗歌奇绝之处并不在于有几个优美的“言句与人传”,而在于杜诗传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只有“会”了这个“意”,也就是领悟到了杜诗的这个精神实质,才会写出好诗来,才会“高山流水自依然”了。至于搜索枯肠去“觅句联”,那更是文字游戏而已,很难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宋人受禅宗启发,论诗特别讲求清心净虑,排除杂念,用自己的直觉观照和内心体验及广泛联想,默然神会,在诗句背后寻找出更为深层次的内涵,而这种体验又是神秘的,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如杨时在《龟山语录》中即曾说过:“学诗不在语言文字,当想其气味,则诗之意得矣。”超离语言局限而会其意。这些观点,确实是龚相对诗歌创作艺术规律的经验之谈,确实是“悟”到了杜甫诗歌的真髓。即使对于今人,也不乏其借鉴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