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宋·张鎡

渊明膝上桐,一丝不肯挂。

弹声聒天地,无人知此话。

谓琴只这是,世间何用弦!

谓在有无中,其然岂其然?

张鎡的《南涧集》存诗九卷,其中有一组《杂兴》诗,多以古代人物事迹为题材,借以咏怀,并以之谈论人生,颇富理趣。本篇即是以东晋陶渊明蓄有一张无弦琴的故事为材料,阐发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据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作《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陶渊明传》也记述了这个史实。诗人拈过这个材料,发了一番议论,说明了人生贵在适意的禅理。

诗中先写陶渊明的无弦琴:“渊明膝上桐,一丝不肯挂。”是说陶渊明膝上的那张琴连一根弦也没有。“一丝不挂”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佛释不染尘俗。《五家正宗传》卷三记载尼姑无着到径山参禅宗杲,宗杲派首座道颜去其卧室探望,却见无着“寸丝不挂,仰卧于床”,以示其无束无缚。如果说禅宗强调什么的话,那就是不要受任何束缚,摆脱一切非自然的妨害。在他们看来,欲现出人的本来面目,连穿衣服也是多余的。《古尊宿语录》载云门宗匡真语:“终日着衣吃饭,未尝着一粒米,挂著一缕丝。”陶渊明膝上的那张琴,也是“一丝不肯挂”的,诗开头的这两句就以赞叹的口吻显示出诗人追求人生绝对自由的心理倾向。

三四两句说:“弹声聒天地,无人知此话。”琴无弦,自然是弹不出声音的。那么,为什么又说“弹声聒天地”呢?这是一种设想。陶渊明每当饮酒适意之时便抚弄他的那张无弦琴,用以寄托自己向往人生自由的心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虽默如雷。所以诗人说:即便在陶渊明的耳朵中,这弹琴之声是响彻天地的,可是,又有谁能真地听得见呢?此处亦即世无知音之义。

后四句“谓琴只这是,世间何用弦?谓在有无中,其然岂其然?”意思是说:如果说只有这种无弦之琴才算是琴,那么,世上的琴又何必装上琴弦呢?如果说那琴声只在若有若无之间,难道说真的是这样吗?诗人认为,世间的琴并不是都无弦,通常的琴总是要安装琴弦的,那才能弹奏出音乐来。而陶渊明与众不同,蓄琴而无弦,这并不在于他是否通晓音律,而是以琴寄意而已。所寄者为何意?向往绝对的人生自由,而可惜又世无知音。那么,如果自己并没有陶渊明那样的人生遭际,也就不应有陶渊明那种世无知音的生活感受。既然如此,便大可不必也蓄一张无弦之琴,以显示自己的清高了。每个人的人生遭际不尽相同,用以寄意的方式也自应不同。如果世间所有的琴都不装弦,那岂不是真地失去了琴的存在价值了吗?所以作者明确地表示“其然岂其然”。赵州禅在口头上,渊明诗写心中妙,人生所有言行举措皆应如此,不应该按照某种现成的模式一成不变地做人行事,而要自然,适意,不拘常规,使“死蛇解弄活泼泼”。张鎡本人,就是一个似僧似儒又似贵公子的人物。杨万里在《赞功甫像》中曾经这样形容他的形象:“香火斋祓,伊蒲文物,一何佛也!襟带诗书,步武璚琚,又何儒也!门有朱履,坐有桃李,一何公子也!冰茹雪食,凋碎月魄,又何穷诗客也!”悠然洒脱,自然适意,这就是张鎡的人生哲学,也是这首《杂兴》诗所要传达的思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