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耶律楚材
宝藏穷翻贝叶书,方知真理本如如。
一心不动无生灭,万古长空岂欠余。
妙药更灵难忌口,长安虽肯不堪居。
毛吞大海浑闲事,谁讶瓢中出白驴。
述怀之作,多为慷慨感叹之词。这首诗就是作者研究佛理之后所发出的人生喟叹。
前四句写诗人觅求真如的过程和悟得真如的境界。“贝叶书”,指记载佛经的书。佛教典籍,万卷浩繁,“穷翻”显见探寻之苦,及至一朝开悟,才发现浩如烟海的佛典所含的真谛只有“如如”二字。达到“真如”,就能够“一心不动无生灭”。在禅宗看来,禅的境界是清净的境界,它不是与世俗相对的清净,而是绝对没有染执分别的清净妙湛圆寂,一无所住,同时以其一无所住,即融于现实世俗,所谓“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心无起灭,对境寂然”,若圆镜照,如落花流水,应世无痕,“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最终达到清净,一切并融真空妙有。只有这样,才能不迷情,不执著,亦非无情,寡情,而是平和解脱,身在凡尘而心在净土。那么,“万古长空岂欠余”,既然心不为形役,心不随境转,于世间万事万物又有何留恋?无所余欠,也无所挂碍,是真正的生命的大解脱。读罢这两句,使人有通体透明之感,心无所住,旷然无羁,渺渺不知所以,飘飘不知来去。
后四句,诗人笔锋忽转,又从引人入胜超凡脱俗的禅境回到现实生活中,“妙药更灵难忌口,长安虽肯不堪居”。透露出作者矛盾的心情。耶律楚材是元代名臣,深得皇帝倚重,他屡屡直谏,颇有政绩,但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深知位居宰相的苦处。所以悟透真如,仿佛服下一剂灵丹妙药,心窍畅豁,但现实世界与佛家世界的巨大反差以及贤相的重任,刚正的品性又督使他既使了悟“真如”的“心无起灭,对境寂然”的道理,却仍不能禁口不言,还要犯颜直谏。“长安虽肯不堪居”,道出了宦海浮沉的险恶,暗示出尘世间繁华帝都却正是勾心斗角,投机钻营,是非纷纭的渊薮。
结尾两句,“毛吞大海浑闲事,谁讶瓢中出白驴”,乍一看,讲的还是佛理,即华严宗所认为的宇宙万有在时间,空间上无一不圆满自足,彼此相应,形成一大缘起和一个整体,因此,一之中具足千万数,千万数中具足一数,正所谓“如海一滴,具百川味”,和这里“毛吞大海”“瓢出白驴”是一个意思。在真如本性的观照下,万事万物浑融一体,千变万化而心自不动,所以“毛吞大海”“瓢出白驴”都不是什么令人惊讶,非同等闲的事情。我们再推究下去,这种临变不惊视若等闲,镇定从容的态度不也正展示出耶律楚材作为政治家在权力角斗场中运筹帷幄,从容不迫的风度吗?这首诗题为《述怀》,大略也有此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