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禅师挽诗


元·赵孟頫

佛性无来去,群生自尔悲。

达观应大笑,政足见渠痴。

写挽诗大都离不开悲,而这首诗里看不到悲泣和忧伤,阐明了佛家生死涅槃思想。既然“是身无身,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涅槃经》),生死只不过一个幻相,那么谁还会为这一无常而悲呢?

“佛性无来去,群生自尔悲。”佛性是指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人人皆有,无来无去。六祖惠能初见五祖时,五祖以佛性考查六祖。五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异?”这一问一答,五祖非常赏识,强调众生在佛法面前都是平等的。固禅师圆寂而去,面对着死灭这一现象,芸芸众生无法超越,只能产生恐惧、伤感。“群生自尔悲”里的“悲”并不是悲禅师,而是悲这种现象。第三句相对于群生写了达观者的态度。达观者往往指一切听其自然随遇而安之人,此诗中应是悟透禅理之人,对于生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大笑”表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详。最后,诗作发表了诗人的看法,“政足见渠痴”,“痴”字把尘世的贪、嗔、怒、喜之心都概括进去,为名利生存,不能超然平静。

《传心法要》云:“莫于心上著一物,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诸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生死烦恼本无一物,当然谈不上悲泣。诗人在这里以一种本体一死灭,两种表现形式——悲、笑,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由这种态度可以窥探到诗人心灵深处,由尘世的烦恼转向尘外的宁静,追求内心的平静,这是对死生虚空认识的必然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