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陈日燇
谁缚更将求解脱,不凡何必觅神仙。
猿闲马倦人应老,依旧云庄一榻禅。
是非言逐朝花落,名利心随夜雨寒。
花尽雨晴人寂寂,一声啼鸟又春残。
佛教禅宗认为,修行者日夜期盼的极乐世界实际上在他们自己的心中。人的心灵本是圆融明澈的,只是受外界诸多尘累,才呈现出芸芸众生的世世因缘。犹如为云雾覆盖的日月,内明而外昏,忽遇惠风吹散云雾,则日月青天,了了在目。这阵惠风便是对佛性的觉悟,一朝觉悟罢,圆澈空灵的本来面目就会放射出奇光异彩。
陈日燇的这首《山房漫兴》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佛学主题。“谁缚更将求解脱,不凡何必觅神仙。猿闲马倦人应老,依旧云庄一榻禅。”诗篇一开始便点明了人们之所以受到烦恼尘劳的苦苦折磨,实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贪欲忿怼是人们加给自己的束缚,因而到外界去寻求解脱的灵丹妙药,无异于缘木求鱼。到最后马倦人老只能一无所获,这一简洁明快的点题不啻一声惊雷,惊醒那些愚蠢的善男信女。紧接着,诗人自然地提出了求佛之路在于自我超越,摈尽是非名利之心:“是非言逐朝花落,名利心随夜雨寒”。在白云深寺中静修,在清幽泉涧旁养性,是非名利,讥毁赞誉在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中渐渐消失了它的踪迹,自然界的寒暖枯荣,带走了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消淡了那些解不开的愁肠怨结。你已不再记念尘世,甚至忘却了春夏秋冬节令的更替。一朝花尽雨晴,你偶而能目睹青山幽溪,心中满是清新。一声啼鸟又春残,又是一度春风去,但在你心中,再已没有怀春的感伤了,有的只是春去百花残,杜鹃啼空谷。“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佛法清净了,这时候,你已真正地身在净土了。
这首禅诗与警玄禅师的一首偈有着相同的禅趣:“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鸟鸡带雪飞。”修佛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忘却淡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融合时空的过程,佛光寂照,永恒不息;佛法无边,十方相连。其核心便是缘于自然,不加修饰。因而,无论是“一声啼鸟又春残”,还是“夜放鸟鸡带雪飞”,抑或是“行到水穷处,坐起看云时”,表达的都是对境无心,于境不染的佛法真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