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梵琦
其一
纸画木雕泥塑成,现前真佛甚分明。
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还从自己生。
万树花开因地暖,千江月现为波清。
朝参暮礼常如此,在外皆为极乐城。
其二
水若澄清月始临,当知佛影现吾心。
春风不易回枯木,磁石应难受曲针。
未往往生缘障重,必期成就用功深。
譬如九转丹砂力,一点能令铁化金。
其三
有个弥陀自在心,才生一念隔千岑。
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
绿水青山皆妙体,黄莺紫燕总玄音。
凡夫只为贪嗔重,不觉身栖宝树林。
其一明喻佛心在自心,勤修礼佛,处处是佛的真谛。
全诗大意是说,修道者面前虽有木雕泥塑的佛身,但是真正的佛心应该是在自己心中,了悟心中净土,便可立地成佛。禅宗认为,佛性不必向外寻求,那么,眼前的佛身塑像,不过是为了提醒参禅者时时不忘勤修佛礼而已。心中有佛,则眼睛看处,一切皆法,正像春天到了,自然万树花开,波平浪静了,水中才能呈现月的清影一样。只要能认识到万物虽竞相纷呈,都是因了佛性的缘故,就会发现另外一个与前全然不同的境界。就会发现,佛法无边,处处皆道。正像王维所说的:“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
但是,“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一味去向泥木塑身顶礼膜拜,却忘了到自己心中去寻觅。因而,虽然虔诚,却不能得法,虽然刻苦,却不能了悟。心中那一丝迷妄不能除去,则永远不能悟出真如,这就是“前念迷则凡,后念悟则佛”的道理。只要一念悟出,则处处能悟,念念相扣,就能身在凡尘却心在净土。善慧大士有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里。”这首偈要说的道理也复如此,只要心中有佛,则行、住、坐、卧皆是禅。
据传,明代梵琦学行超迈,宗教俱通,名被宇内,为世人所瞩,晚修净土,撰净土诗数百首。其二当也是大师年高时所作。全诗都在喻示只有排除妄念,勤修“三学”,才能顿悟成佛,点铁成金的理趣。
首联,诗句突兀而起:“水若澄清月始临,当知佛影现吾心。”函谷深潭,水清潭静,万籁俱寂,微风不起,天空高挂一轮明月,潭水映出明月的倒影,诗人描绘的是一个如佛如仙,独立于人世凡尘之外的世界。然而,月影能够清晰地倒映于水中,是因为潭水的平静,正如佛影能够清晰地呈现于人心之中,必须有清纯觉悟的心境为条件一样。禅宗认为,人性本是觉悟的,只是因缘尘而迷妄,失却了真性。禅坐,修佛的过程就是涤除迷妄,恢复内在觉性的过程。众人不知这个道理,执著于事物本身,乱用机心,跌入阴阳轮回的循环之中,所以诗人在二三两联中着力强调识心见智的困难,如那春风不易吹绿枯树,如那磁石不易磨平曲针。而一当勘破色身,则有云开日出,豁然开朗之感,人就进入了不生不死,常存不迁的涅槃真境。
这个苦修成佛的过程,在李翱居士的一首偈诗中,也有生动的表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雨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禅僧苦修,炼得身似瘦松,形如老鹤,一当悟出真如,即能满目青山,处处是道。在过去一些文人的作品中,这种藉教悟佛,顿悟成佛的修行方法也表现过不少。如韩驹的《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另一首吴可的《学诗诗》与此类似:“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诗人能够“等闲拈出”,正是多年来参悟诸方的结果。
其三是一首喻示禅宗妙理的诗作,旨在揭示佛性在自心,不必外寻,无念为宗,处处是道的禅学真谛。
我们先看头四句:“有个弥陀自在心,才生一念隔千岑,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在这里梵琦禅师指出,佛存在于人的心中,离心无佛。禅宗认为,佛性是无生无灭、自在自为的东西,人的心性本来也是觉悟的,因而,佛固心悟,心以佛彰。佛性随缘而化为诸多外物,心性蒙尘而产生外相,因而,欲求佛地,只要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即可,见识到自己本性,也就是成佛的时候。也就是所谓“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所以禅宗修行的特征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惠能曾经说过:“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善慧大士有《心王铭》说:“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但是,寻道觅佛的方法在禅宗却是特别的,所谓“无念为宗”,即人的本性虽有般若之智,但只能用智慧去体悟观照,不能用言语文字甚至思维去推理论证,诗中的“才生一念隔千岑”,就是说,佛光流溢,真空妙有的禅境是一种高度空灵寂静的“真空”,在这种境界中,一切往来自若,流迁不住。自心于念而离念,于相而离相,应物随形,不留痕迹,不掺杂一丝理念,不混入一丝机心,虽有念而形同无念。所以,入禅成佛的境界又是非常玄妙的。
诗的后四句说:“绿水青山皆妙体,黄莺紫燕总玄音。凡夫只为贪嗔重,不觉身栖宝树林。”这是对凡夫俗子坐失佛缘的惋惜。既然万物都是佛性派生而出的,因而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佛性、法性,是随缘后的佛性,物化了的法性,是乌云后面的阳光,一当廓开乌云,即可顿见光明。因而,对于慧者,虽然身处尘世,却能心在净土,青山绿水,黄莺紫燕,在他们的眼中,无不是佛性的体现。僧肇曾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指的就是这个境界。
凡夫俗子,因为本性迷妄,又不思修行,所以虽然心中念佛,却不知佛在哪里,虽然身栖净土,却又处处觅佛,实在可悲。因而纵观全诗,梵琦的这首诗又是在给凡夫大众指出一条入禅修佛的途径:断除贪欲妄念,即可立地成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